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大公(弗拉米基尔大公)

2023-01-31 10:15:42 体育资讯 zudcetg

静静的顿河佳句赏析

1. 谁有静静的顿河的赏析

背景:《静静的顿河》描绘了1912年至1922年间两次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两次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苏联国内战争)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顿河两岸哥萨克人在这10年中的动荡生活,广泛地反映了哥萨克独特的风土人情,哥萨克各个阶层的变化、广大哥萨克在复杂的历史转折关头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以及卷入历史事件强大旋涡中的主人公葛利高里的悲剧命运。

这部小说场景宏伟,画面生动;气势雄浑的战争和革命场面与细腻的日常生活场面相互转换,风景描写与人物心理变化彼此衬托;众多人物及其命运在历史事件的错综复杂中得到了深刻表现。正如肖洛霍夫写给高尔基的信中所言,他在《静静的顿河》中所写的“都是严酷的真实”,这一点是其*的成就之一。

本书另一成就是塑造了葛利高里的复杂形象。小说整个复杂而曲折的故事以他生气勃勃的登场开始,以他的痛苦、孤寂的下场结束。

小说全部重大而多方面的内容都是通过他坎坷、艰难和最后毁灭的一生经历而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他的形象得到小说里最多方面深入细致的描写,在他身上倾注着作者的全部思想和艺术激情。

作者:《静静的顿河》作者肖洛霍夫诞辰 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苏联作家。 1905年5月24日生于顿河维辛斯卡亚。

20年代初参加革命工作,1923年发表处女作小品文《考验》。次年加入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

1926年出版作品集《顿河的故事》和《浅蓝的原野》,同年开始创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共4部,至1940年完成。该作品的问世使作者获得了广泛的声誉,194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

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曾任苏联作协理事、苏共中央委员、*苏维埃代表等职。

1984年逝世。

2. 《静静的顿河》中哪段描写*美

如今天空也布满了愈来愈黑的彤云。

云霾从每一个洞窟里爬出来,抬起怪大的脑袋,伸展细长的身体,迎风投出灰色的鬃毛,露出又大又脏的牙齿;云霾成群结队地汹涌过来了。从北方来的云:黝黑而巨大,可又凌乱而褴褛,彼此层层重叠,枝节横生,如无数吹倒的树林,中有深邃的罅隙间隔,上面又仿佛散布着浅绿寒冰似的巨大条纹。

这些彤云以狂野的力量奔涌前进,发出沉闷的呼啸。从西方来的那些是缓缓推进的云:铅一般的颜色,巨大浮肿的形体,有的地方像火焰一样发出明晃晃的光亮;那些云朵一个挨一个地依次滚动,在长途跋涉中愈来愈坚决了,跟成群的大鸟不无相似之处。

从东方驶来的是扁平的铁锈色的蒸汽团块,千篇一律,十分单调,就像伤口斑斓滴血的一具具腐尸一样,叫人不敢正视。从南方也飘来生气盎然的云朵,颜色黑中带红,叫人想起一块块的泥炭,外表上有条纹和斑点,虽然暗淡而没有生气,里边儿却好像躲藏着恶虫。

也有云朵在高处浮游,仿佛是从熄灭了的苍白日球里降落下来似的,它们或是形成朦胧暗淡的鬼火,或是杂呈着缤纷的色彩,好比行将熄灭的余烬一样。所有这些云霾都蜂拥前来,堆成崇山峻岭,把整个天空都淹没在翻腾着的浑浊的黑色洪流里了。

3. 《静静的顿河》中哪段描写*美

如今天空也布满了愈来愈黑的彤云。

云霾从每一个洞窟里爬出来,抬起怪大的脑袋,伸展细长的身体,迎风投出灰色的鬃毛,露出又大又脏的牙齿;云霾成群结队地汹涌过来了。从北方来的云:黝黑而巨大,可又凌乱而褴褛,彼此层层重叠,枝节横生,如无数吹倒的树林,中有深邃的罅隙间隔,上面又仿佛散布着浅绿寒冰似的巨大条纹。

这些彤云以狂野的力量奔涌前进,发出沉闷的呼啸。从西方来的那些是缓缓推进的云:铅一般的颜色,巨大浮肿的形体,有的地方像火焰一样发出明晃晃的光亮;那些云朵一个挨一个地依次滚动,在长途跋涉中愈来愈坚决了,跟成群的大鸟不无相似之处。

从东方驶来的是扁平的铁锈色的蒸汽团块,千篇一律,十分单调,就像伤口斑斓滴血的一具具腐尸一样,叫人不敢正视。从南方也飘来生气盎然的云朵,颜色黑中带红,叫人想起一块块的泥炭,外表上有条纹和斑点,虽然暗淡而没有生气,里边儿却好像躲藏着恶虫。

也有云朵在高处浮游,仿佛是从熄灭了的苍白日球里降落下来似的,它们或是形成朦胧暗淡的鬼火,或是杂呈着缤纷的色彩,好比行将熄灭的余烬一样。所有这些云霾都蜂拥前来,堆成崇山峻岭,把整个天空都淹没在翻腾着的浑浊的黑色洪流里了。

4. 静静的顿河的作品评论

在《静静的顿河》里,不光是历史风云变幻莫测,战争场景波澜壮阔,更重要的是书中每个人物都是鲜活的,与众不同的。小说的丰富多彩和各种各样的场面都和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非常相称。

——网易

小说《静静的顿河》,是俄罗斯文坛上一部不朽的巨著。

——和讯网

《静静的顿河》是一部好作品,是经得起时代考验的文学经典。

该部史诗般的巨著真实地表现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国内战争结束这个动荡的历史年代顿河哥萨克人的生活和斗争。他们的心酸、苦楚、旺盛的原始生命力、对土地的眷恋、蛮性与善良相交织的质朴的本性,均在男主人公葛利高里和女主人公阿克西妮娅、娜达莉娅身上体现出来。他们的痛苦与悲哀,欢乐与幸福均来自他们真实的人性。

——凤凰网

《静静的顿河》是一部结构宏伟、画面广阔、内容深邃的史诗般的作品。

《静静的顿河》是一幅色彩鲜明的顿河哥萨克人的风俗画,对那种独特的、中世纪式的生活方式,他们的习惯、性格、气质以及传统的道德、观念都作了有着浓郁的乡士气息的描绘。小说的评议鲜明、形象而富有表现力,既具有浓厚的顿河哥萨克乡土气息,又是全俄罗斯人民的语言。

——中国作家网

5. 紧急

俄国的形式主义理论认为,日常生活中的实用语言仅仅是传递消息的手段,只要明白易懂就可以,不必花心思选用表达方式,久之一些司空见惯、呆板僵化的话语形式就麻痹了我们的注意力。

艺术的目的就是要唤起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复杂感受,以免把活生生的人变成毫无感受的机械人。文学作品就是通过语言的艺术“唤回人们对生活的感受”。

因此文学语言除了内容表达准确之外,还使用新奇的、陌生的表达方式,是为“陌生化”原则。为让读者对语言本身产生新奇的感受,常常通过“采取异乎寻常的用词方式和各种组词手段”,增加感受的难度,使读者的注意力受阻,不得不聚精会神,延长了在文字上驻留的时间,进而体会到表达形式的意味深长、表达内容的丰富多义性。

例如,在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中,当主人公葛利高里埋葬了爱人婀克西妮亚之后,抬头看那刚刚升起的太阳,有如下一段描写:“在烟雾中,太阳在断崖上空出现了,太阳的光线把格力高里的光头上浓密的白发,照得发亮了,有沿着他苍白的一动不动的脸上滑着,他仿佛是从一个苦闷的梦中醒来。抬起了头,看见自己头顶上黑色的天空和太阳耀眼的黑色圆盘。”

黑色的天空,黑色的太阳,这两个物象在人们的接受心理上都造成了一种陌生化效应。因为从常理上来推论,出太阳的时候,天空不会是黑色的;无论是朝阳还是落日,太阳都不会成为“黑色圆盘”。

其实这段文字完全是在写葛利高里的感觉,当他埋葬完自己突然被打死的爱人之后,心碎了,犹如刚“从一个苦闷的梦中醒来”,所以眼中一切都变了色,虽然仍是白昼,他却犹如处在一片黑暗之中。这里,作者有意偏离了物象的常态色,使用了变异色,增加了读者感知的难度,延长了感知时间,是一种有意不让你轻易理解的“阻拒性”,“陌生化”的言语。

它可以使你反复体味,从而增强了它的审美效果。更好地表达了主人公内心强烈的感情。

当葛里高里埋葬完自己突然死去的爱人后,过度的悲伤,使他好似刚从一个苦闷的梦中醒来,抬头望天,虽然是艳阳高照,他却感到身处茫茫黑暗之中。这难以名状的痛苦,通过色彩词的对比功能,深刻地揭示出来,并深深感染了接受者。

我们不但不会对“黑色的天空”、“黑色的圆盘”感到迷惑不解,相反会沉浸到作者精心设计的情境中,心底涌起对主人公不幸遭遇的同情。?。

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大公(弗拉米基尔大公) 第1张

末代沙皇与皇族的最后命运

俄国莫吉廖夫。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一个阴霾的早晨。

在大本营的会议厅里。枝形烛台灯火辉煌。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正在留神地听取前线指挥官对前线形势的报告。他不时地插上几句话,或提些问题,吸几口香烟。突然,身材结实健壮的警卫司令出现在门口。他犹豫片刻之后,走到*司令官面前,交给他几份都注明从“皇村”拍来的急电。尼古拉读着电报,顿时脸色变白。彼得格勒革命开始了!

但他此时还没有想到,罗曼诺夫皇朝气数已尽,他本人的末日也即将来临。

1917年3月10日,莫吉廖夫大本营。

傍晚,沙皇离开办公室去参谋部看电影。途中,他在直通电话机旁停留了几分钟,口述了一封给彼得格勒军区司令哈巴罗夫的电报:“着令于明日将首都的骚乱悉行制止。值此与德、奥作战的困难时刻,绝不允许骚乱。尼古拉。”

10点左右,哈巴罗夫收到了这封电报。读完电文后不禁发呆了:明天怎么能平息骚乱呢?如果群众只是喊“要面包”,就可以给他们面包,也就完事了。但是,他们要求的是“打倒专制制度”,该怎么办呢?皇上既然命令了,难道就是说,应该开枪?

一想到这点,他马上就在家里召开了各警段的军警头目会议。他向大家宣读了沙皇的电报并且大声说:“先生们!国君下命令了,这是最后的手段了,但必须采用这一手段。如果遇到小股人群,没有打旗,就动用近卫军,用皮鞭把他们驱散;如果遇到打着旗子的挑衅性人群,就先打3发信号弹,然后开枪!”

沙皇的命令变成了行动。当罢工者和示威者再次涌向市中心时,武装军士就从高层建筑物的房顶上、顶间里、钟楼和火警瞭望台等制高点向他们射击,警察则用机枪沿涅瓦大街和其他各条街道扫射。宪兵的马队也出动了,他们四处驱赶着示威者,并用马刀砍杀他们,用机枪扫射他们。

然而这一切都无济于事,“骚乱”继续进行,而且愈演愈烈。

沙皇决心孤注一掷,他要亲自平息这次“骚乱”。凌晨4点到5点,两列专车先后开出。与此同时,沙皇向皇宫发出了一封密码电报:尼古拉将于3月15日下午3时30分抵达皇村。

3月14日,沙皇不仅不知道他的彼得格勒军区司令哈巴罗夫已经被逮捕,而且万万想不到,连他自己回皇村的路也被堵死了。

3月15日,罗曼诺夫王朝统治的最后一天。从16岁的米哈伊尔·罗曼诺夫戴上皇冠之日起,到这天已经304年了。这一天是尼古拉最倒霉的一天。他的专列被起义的军队拦截在普斯科夫车站,他的士兵与军官整齐地倒转枪口和起义军站在一起,他的前线各司令官也拍来了一封封要求他退位的急电。种种迹象表明,众叛亲离的厄运已经降临。

下午2时,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发布了致“国家杜马主席”和致“大本营、*统帅部参谋长”的两篇退位电文。其中的一篇这样写道:“为了亲爱的母亲——俄罗斯的真正福祉,为了拯救她,没有我不能的牺牲。现在我决定隐退,传位给我的儿子,为了让他留在我的身边,在他成年以前,由我的弟弟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大公摄政。”1小时后,出于对他儿子 健康 状况的考虑,他又作出了把皇位让给他的弟弟米哈伊尔大公的决定。23点,尼古拉二世把签好的退位诏书交给了临时政府的杜马代表。但由于临时政府不敢担保继位者的生命安全,因此米哈伊尔拒绝接受皇位。

尼古拉在退位诏书上签完字以后,穿上大衣,从客厅车厢里走到站台上,他的保镖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只有一位侍从武官跟着他。

第二天早晨8点多钟,载着尼古拉的专列徐徐开回了莫吉廖夫大本营。站台上,被推翻的皇太后和沙皇紧紧地拥抱了一会儿,并一起走进了车站旁的一个简易木房里。母子俩单独在那里坐了很久。从木房出来后,皇太后的双眼都哭红了。然后是母亲对儿子教训了些什么,儿子疲倦无神的目光凝视着地面。

同一天,彼得格勒苏维埃考虑到各地群众大会提出的要求,决定采取逮捕尼古拉夫妇的措施。临时政府得悉这一消息后,也不得不于3月20日通过决议:“确认退位国君尼古拉二世及其夫人已被剥夺自由,并将退位沙皇幽禁于皇村。”

沙皇一家被囚禁在皇村后,虽然有许多达官显臣们离他们而去,但宫内还剩下150人来伺候他们。作为家长的尼古拉常在花园里铲雪,清扫道路,忘情于他很早就喜爱的活动——锯木头。他有时在儿子房间里坐上很长时间,和儿子玩各种 游戏 ,给他念书。他照旧在地图上标明军事行动的符号,并常常看报。他在花园里散步或锯木头时,有警卫队的一个值班军官在一定距离内跟着或监视着。

这样的生活延续了5个多月。

8月中旬,临时政府为保护皇室成员的安全,把沙皇一家从皇村转移到了远离革命中心的托博尔斯克城的一座省长官邸。

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第二年4月,地方苏维埃政权决定把沙皇一家从这个可能遭保皇派劫持的地方迁移出去。从4月26日起,尼古拉一家和几名仆人先后分成两批,被押送到乌拉尔地区的叶卡捷琳堡市,关押在该市中心区的一所被征用的私人住宅。

1918年5月,叶卡捷琳堡山坡上的寓所。

这是一所*寓所。座落在山麓的斜坡上,位于市中心的一条大街和小胡同的拐角处。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正面是白色的,修饰得非常别致。

在这座寓所里,尼古拉一家的生活不再像前两个地方那样舒适。他们的行动不仅受到了更多的限制,而且必须做一些家务。如4个女儿必须自己烤面包和洗衣服。从外表上看,沙皇是心情是平静的,他每天与女儿们一起到花园里散步,人也很 健康 ,也不显老,没有白头发。而皇后则不同,不仅头发变白了,人也变瘦了。她从来不去花园里散步,只在门廊里走走,有时在门廊里坐在儿子的身边。

6月7日,捷克斯洛伐克白匪军团发动了叛乱。他们疯狂地扑向叶卡捷琳堡,企图救出沙皇。这些白匪分子成批成批地潜入郊区,在通往关押皇室成员寓所的道路上拉成了一个看不见的包围圈。另外,暗藏在该城的人民政权的敌对分子、协约国军官、皇亲国戚等也纷纷活动,参加了保皇派的各种阴谋小组。他们或给白匪军团和沙皇一家出谋划策、递送情报,或在城里煽风点火,组织暴乱,企图救出末代沙皇。与此同时,沙皇一家成员也在蠢蠢欲动。他们同保皇派的地下组织之间频繁接触。警卫人员经常在食品中发现来往的信件。

7月25日,外国干涉军和白匪军团的进攻部队从南面包抄城市,敌人的突击部队开始直插过来,形式非常紧迫。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政治较量,为了挫败敌人的阴谋,保卫人民的苏维埃,乌拉尔州苏维埃执行委员会经研究决定:不经过审判,立即处决末代沙皇全家。

7月29日晚10点半,尼古拉一家及其佣人已经睡觉。11点半,乌拉尔州苏维埃的两名全权代表来到叶卡捷琳堡的沙皇寓所,把主席团签署的文件交给了警卫队长,命令他执行对沙皇的枪决命令。

将近半夜时,警卫队长和他的助手带着一批武装工人,在两位全权代表的陪同下,一起走上二楼,他们挨房把正在睡觉的人叫醒,要他们马上起床穿好衣服。一刻钟以后,警卫队长对步出走廊的尼古拉解释道:白匪军正在进攻叶卡捷琳堡,城里随时都有可能受到炮击,因此,你们全家人必须从楼上迁到楼下去。

尼古拉一家7口人和4个亲信,跟在警卫队的后面走下楼梯,走完了从二楼到一楼的23级台阶。然后他们被带到拐角处的一个半地下室似的房间。刚到地下室里,沙皇还想摆阔,问道:“这儿太潮湿了,能不能换个地方?”

“你别着急,马上就给你换个好地方。”警卫队长站在门口一边答着沙皇的问话,一边从军便服的口袋里掏出文件,大声说道:“请注意!现在宣布乌拉尔州工农兵代表苏维埃的决定。”与此同时,他身旁的助手和武装工人一齐举起了枪。在“砰、砰、砰”的步枪声和“哒、哒、哒”的机枪声中,俄国末代沙皇及其亲属、亲信共11个人结束了他们的生命。

7月30日凌晨1点,一切都结束了……在漆黑的深夜,窗子栅栏外的胡同里响起了 汽车 低沉的马达声。凌晨3点,11具尸体被拖到了大院,装上了载货卡车。天刚蒙蒙亮,司机在全权代表和一支马队的护送下,把车拐进了胡同,然后穿过尚在熟睡的城市向一片原始森林旁的荒地驶去。

卡车开到荒地后便钻进了森林,在一个废弃的旧矿坑里,红军战士们把尸体和干木柴交替地一层一层码放一堆,浇上汽油,点燃焚烧。就这样,俄罗斯的最后一位皇帝,走完了最后的旅程。

就在末代沙皇走完了最后的旅程的时候,那些皇亲国戚的末日也降临了。

1918年5月下旬,根据乌拉尔苏维埃的决定,7名皇族成员,包括皇后的妹妹以及塞尔维亚王后都被遣送到离叶卡捷琳堡170俄里的阿拉帕耶夫斯克城,并被关押在该城的一所学校的石砌楼房里,由警卫看守。随着形势的恶化,白匪军迅速地向该地区推进,保皇派分子纷纷在各地制造叛乱,因此,前沙皇的亲戚有可能被劫持。所有这些情况迫使该城苏维埃在7月中旬作出了与对待沙皇一样的决定。

7月30日至8月1日的夜里,一支武装工人组成的马队来到了关押犯人的学校。他们把在押犯送到离该城11俄里的森林里,一一枪毙。尼古拉的弟弟、二月革命时沙皇皇位的候选人米哈伊尔·罗曼诺夫大公,则比他们早1个月在这儿找到了自己的坟墓。还有4个大公也在1919年10月被枪决。这19个皇室成员,谁也没有等到白匪军的到来,他们的骨灰被扔在乌拉尔山支脉上和涅瓦河三角洲之中。

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大公为什么拒绝

1914年,尼古拉二世带领俄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战况不利、粮食困难等原因,激起人民的不满。1917年,德皇威廉二世私底下协助列宁从瑞士穿过德国领土,经芬兰回国,让其发动革命,以使俄国退出战争,1917年3月,圣彼得堡市民发动反饥饿游行,引发二月革命。1917年3月15日(儒略历3月2日),沙皇退位,传位给弟弟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大公,但遭到弟弟拒绝承继,于是罗曼诺夫王朝灭亡。米哈伊尔大公是想接受帝位的决定推迟到了议会选举后准备由议会定夺。

《静静的顿河》这本作品是由谁创作而成的?主要讲述的故事是什么呢?

苏联作家肖洛霍夫著《静静的顿河》,描绘了1912年至1922年间两次革命和两次战争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顿河两岸哥萨克人在这10年中的动荡生活,广泛地反映了哥萨克独特的风土人情,哥萨克各个阶层的变化、广大哥萨克在复杂的历史转折关头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以及卷入历史事件强大旋涡中的主人公葛利高里的悲剧命运。

罗曼诺夫王朝的历代沙皇(皇帝)

任肖像 名称 生卒 登位 退位 - 费多尔·尼基基奇·罗曼诺夫(菲拉列特大牧首)1544-1633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之父,摄政,莫斯科及全俄罗斯东正教大牧首,罗曼诺夫王朝实际奠基人,享受沙皇待遇而并未实际统治 1 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1596-16451613.3.3 1645.7.232 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

(安静的) 1629-16761645.7.241676.2.83 费奥多尔三世·阿列克谢耶维奇1661-16821676.2.81682.5.7- 索菲娅·阿列克谢耶夫娜女大公(摄政)1657-17041682.6.81689.9.16

(被废黜) 4 伊凡五世1666-16961682.6.81696.2.8 彼得一世 (大帝) 1672-1725 1682.6.8

(沙皇)

1721.11.2(皇帝) 1725.2.8 5 叶卡捷琳娜一世 1684-1727 1725.2.8 1727.5.17 6 彼得二世 1715—1730 1727.5.18 1730.1.30 7 安娜·伊万诺夫娜 1693—1740 1730.2.13 174010.28 8 伊凡六世 (幼帝,母亲安娜·列奥波尔多芙娜摄政) 1740—1764 1740.10.28 1741.12.6

(被推翻后遇害) 9 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 1709—1762 1741.12.6 1762.1.5 10 彼得三世 1728—1762 1762.1.5 1762.7.9

(遭推翻并谋杀) 11 叶卡捷琳娜二世(大帝)1729—17961762.7.91796.11.1712 保罗一世·彼得罗维奇1754—18011796年11月17日1801.3.23

(遇刺) 13 亚历山大一世

(神圣王) 1777—18251801.3.241825.12.114 尼古拉一世1796—18551825.12.261855.3.

2

(自杀) 15 亚历山大二世

(解放者) 1818—18811855.3.21881.3.13

(遇刺) 16 亚历山大三世

(和平*) 1845—18941881.3.131894.11.117 尼古拉二世

(殉教者) 1868—19181894.11.11917.3.15

(被迫退位并被处死) - 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大公1878-19181917.3.15

(未实际统治) -

27 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节选)导读

一、内容概括

葛利高里是家境殷实的哥萨克麦列霍夫家的小儿子,他爱上了邻居司捷潘的妻子阿克西妮亚。父亲大怒,让葛利高里与另外一个女子娜塔莉亚结婚。婚后不久,葛利高里带着阿克西妮亚私奔。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葛利高里应征入伍。受伤回乡时发现阿克西妮亚已成为地主情妇,葛利高里与娜塔莉亚重归于好。国内战争开始了,葛利高里参加了红军,但与滥杀俘虏的红军波得捷尔珂夫发生冲突。顿河地区出现第二次叛乱,葛利高里卷入,在白军中升至师长。白军中的残忍行为使葛利高里的良心受到拷问,因此,他脱离了白军,抱着赎罪的心情再次回到红军队伍中,但无法得到红军的信任。顿河地区的动荡毁掉了葛利高里一家,父母、哥嫂、妻子都离开了人世。葛利高里返回家乡,面对肃反委员会的审查,他选择了逃避,加入了佛明匪帮。逃亡中,阿克西妮亚中弹身亡。最后,葛利高里孤独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二、作者简介

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作家。

出生在顿河维申斯克镇的一个哥萨克家庭。1911年上学,1918年因战争而辍学,是顿河地区严酷斗争的目击者和参与者。1922年,来到莫斯科,次年发表处女作《考验》。1924年,返回家乡。1926年,小说集《顿河故事》(内收《看瓜田的人》、《胎记》和《死敌》等)出版,这些小说把复杂的社会斗争浓缩到家庭或个人关系间展开。同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1928年发表第一和第二部,全书于1940年完成。1932年,完成反映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第二部完成于1960年)。小说中达维多夫和梅谭尼可夫等形象鲜明生动。卫国战争时期,以记者的身份上过前线,写了短篇小说《学会仇恨》等作品。1956年和1957年之交,发表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描写了小说主人公索科洛夫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不幸遭遇和所表现出的坚韧品格。其中,英雄品格凡人化是作品的重要特征。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9年,完成《他们为祖国而战》第一部。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肖洛霍夫的笔始终与顿河哥萨克的命运相连。他的作品反映了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哥萨克人民的生活变迁,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开创了独特的悲剧史诗的艺术风格。

三、《静静的顿河》的主题

《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的代表作。小说的背景是两次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苏联的国内革命战争)和两次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小说的情节基础是哥萨克青年葛利高里的悲剧命运以及哥萨克群体在动荡的历史年代中的变迁。中心主人公葛利高里的悲剧性和人格魅力有机交织。葛利高里的悲剧首先和历史因袭的重负相联系。在他身上既有哥萨克*青年勇敢、刚毅、淳朴、善良的一面(如本选文中他割草时误伤小野鸭的场景),但又有着盲目的优越感等哥萨克落后的传统观念。这就造成了他认识真理和接受革命的艰难。不到五年的时间里,他两次参加红军,三次投入白军和叛军,他的矛盾和痛苦与他所属的特定的群体不可分开。同时,葛利高里是一个勤于探索的年轻人,有敏锐的感觉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但他的探索又缺乏深刻的思辨性。他在一次大战中第一次杀死一个奥地利士兵时,立刻感到内疚,很自然地接受了贾兰沙抨击帝国主义战争的见解;他与滥杀俘虏的革命哥萨克也没有波得捷尔珂夫之间的激烈冲突,也反映了主人公嫉恶如仇的个性。他的每一次摇摆都是一次艰难的抉择和一次净胜的探求。但是,缺乏深刻的思想探索,不能理解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的抉择,其结果只能是悲剧性的。当然,作品描写了苏维埃政权中的某些人对哥萨克采取的过火政策,这也是导致葛利高里左右摇摆、走向悲剧的一个外因。本选文描写了主人公悲剧性的回归。小说中的哥萨克女性形象阿克西妮亚和娜塔莉亚同样塑造得相当成功。

四、艺术特色

《静静的顿河》结构宏大,气势雄浑,格调悲壮,具有史诗的风格。 作家的目光并非仅仅停留在男女主人公的命运上,而是将笔触伸向了广阔的社会空间,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 小说中历史与现实水乳交融, 个人命运与社会冲突相互映衬,获得了*的艺术效果。在叙事方式上,小说没有刻意制造的悲剧效果,却将读者引向更为深远和开阔的精神境界。小说中 人物众多,个性鲜明 。在哥萨克民风民情的描写和民歌民谣的运用上,极具特色。作品笔调清新,语言幽默,充满顿河乡土气息。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