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雷德里希威廉腓特烈(弗雷德里克和腓特烈)

2023-02-09 14:32:51 最新体育 zudcetg

为什么二战后德军仍使用铁十字标志就没事

因为铁十字并不是纳粹所创的。

铁十字最早出现于1813年3月10日,是由普鲁士国王弗雷德里希·威廉三世设立。铁十字在不同的时段有不同的样式。以下是我在网上参考别人搬来的一些铁十字样式:

1813年

一战

而铁十字在其他国家的人的印象里,最著名是纳粹的铁十字,也就是在中间加上了纳粹的标志

其实在德国人的眼里,铁十字更是德国的象征,希特勒估计也是看到了这点,才在铁十字上加上纳粹的标识的。

1957年北约重新建立联邦德国国防军用以抵御苏联的可能进攻。而德国 *** 也允许二战的德国老兵重新佩戴各级别的铁十字勋章(包括2级、1级铁十字奖章和骑士铁十字勋章等)。所有的铁十字勋章都被除去了纳粹万字标志,以橡树叶标志替换,其它图案字样不做改变。

以上内容大多搬运于百度百科和知乎网友的回答

铁十字百度百科:

知乎网友回答铁十字的相关问题:

弗里德里希二世的人物简介

弗里德里希二世(Frederick the Great)(1712.1.24~1786.8.17),普鲁士国王(1740~1786),著名统帅。又译腓特烈二世,史称弗雷德里希大王。腓特烈·威廉一世之子。 生于柏林。

早年受斯巴达式教育,但酷爱法国文化。曾与其父发生冲突,遭禁锢。1740年5月即位后,励精图治,推行重商主义,促进工农业发展;加强军事官僚体制,实行开明专制统治,将财政收入的4/5用于军费,采取新式募兵制度,建立常备雇佣军。两次发动西里西亚战争(见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击败奥地利,夺占西里西亚。在1756年爆发的七年战争中,与英国结盟,率军攻占萨克森,在布拉格、罗斯巴赫和洛伊滕等战役中获胜,表现出杰出的指挥才能。 但在1759年8月的库讷斯多夫之战中遭惨败。1762年俄罗斯帝国退出战争,始获喘息之机。次年通过《胡贝图斯堡条约》,保住了西里西亚,从此确立普鲁士在中欧的强国地位,形成与奥地利争霸德意志的局面。1772年伙同俄、奥瓜分波兰,取得波兰沿海大片地区。1778年在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中,再次击败奥军。

弗雷德里希威廉腓特烈(弗雷德里克和腓特烈) 第1张

铁十字(一种勋章)详细资料大全

铁十字于1813年3月10日由普鲁士国王弗雷德里希·威廉三世设立,创立当初只是将铁十字作为一种临时性的勋章,以授予在对抗拿破仑的战争中立功的人员。当时的铁十字一共有3级--2级,1级和大铁十字,它们被授予各个不同的社会阶层,而当时的普鲁士又是社会阶级观念很重的。这种无社会阶级区别的授予方式使得铁十字区别于当时由皇室颁发的任何勋章。铁十字被认为无论将军或士兵,只要对战争的结果有影响或者在自己的职责领域作出贡献就可以被授予。

基本介绍 中文名 :铁十字 时间 :1813年3月10日 创始人 :普鲁士国王 性质 :临时性的勋章 授予 :对抗拿破仑的战争中立功的人员 级别 :共有3级--2级,1级和大铁十字 之一印象,设计,外框,图案,授予勋带,勋章,专制工具,重新佩戴, 之一印象 铁十字给大多数人的之一印象总是不可避免的与纳粹政权相联系。事实上,阿道夫·希特勒只是在有1939字样一面的铁心中间加上了一个卐字标志。然而,这个以铁和银的曲线组成的简单图案却线上条之间包含了勇敢的意义。最主要的事实是铁十字诞生于纳粹政权之前120年。 设计 卡尔·弗雷德里希·辛克尔,一个31岁的的设计师接受了国王的委托设计这种作为普鲁士钢铁时代的标志性勋章。国王要求他必须在设计中包含普鲁士国王的王冠,他自己的皇家徽记,设立时间(1813)以及德国的神圣之树---橡树的叶子。辛克尔的设计灵感主要来源于参加第3次十字军东征的条顿骑士。1813年3月21日递交了他的设计,但是这不是最终的定稿。国王有权势的小舅子——卡尔·冯·梅克伦堡·斯特里茨对设计进行了一些修改,而且得到了国王的认可。辛克尔设计的铁十字从中心向外直伸四臂,但斯特里茨的修改却把铁十字的四臂变成了与众不同的弯曲状。这个修改造就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著名形象,在徽章学里用术语表示为Patte十字。 二级铁十字勋章 外框 最终的设计在铁心的外围又加上了银框(通常是800-900银)。从纸面上来说,这两种金属搭配完全符合审美的标准,但是在开始生产的阶段却造成了一堆问题。即从一开始就无法将两者焊接在一起,许多粗制的铁十字在1813-1814年被生产出来了。随后,生产方式和工艺得到了改进,铁十字改为3片压合式生产,即两个相同的银框将铁心夹在中间通过锻压方式合在一起。从那一刻起到第2次世界大战,铁十字就一直保持了这种结构。 双剑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 图案 通常来说,1813年2级铁十字铁心的正面最初是无图案的,在铁心的背面,上臂顶部的图案是普鲁士国王的王冠,下面紧接着是“FW”字样(Friedrich Wilhelm)--威廉国王名字的缩写。铁心中间的图案是一个张开的橡树叶,而在铁十字下臂底部则是设立的时间1813。2级铁十字的长度和宽度在41--42mm之间,银框上部有悬挂环与之相连,为的就是方便勋带穿过。还有一种是普通铁十字(1级和2级)3/4长宽的特殊版本,据考证是专门授予皇室成员的版本,一般称为“Prinzens” 授予勋带 有功平民(如有影响的政治家)可以被授予非战斗人员版本的铁十字,这种版本的区别显著存在于1813的2级铁十字相应的勋带上。战斗人员的勋带是由一个黑色宽竖条以及两边夹着的白色细竖条组成,而非战斗人员的勋带颜色构成则正好相反。这里要说明的是白色和黑色正是普鲁士王国的标志颜色。勋带被用来缝在束腰军服从上数第2个纽扣处。在1838年这种流行的佩带方式被威廉国王所认可。 勋章 1813年1级铁十字是一种胸配勋章,所以是没有勋带的。铁心被固定在一面封闭的银制底框上,用一些别条固定在受勋者的左胸,铁十字的长宽与2级相同。在19世纪40到50年代,别针被引入铁十字使之更容易佩带。 5名更高军衔的指挥官,包括声名显赫的陆军元帅格哈德.弗斯特.布吕谢尔.冯.沃尔斯塔特获得了著名的大铁十字.从外表上来看大铁十字接近2级铁十字,但是尺寸却为56.5mm,绶带长度为55mm. 在当时,一共有约16,938枚2级铁十字被颁发,1级为638枚,大铁十字5枚。每级勋章的授予都是建立在已有低一级勋章的基础之上。1815年6月26日,腓特烈·威廉三世又为1813铁十字家族增添了最后一名成员---星芒状大铁十字,这个唯一的勋章被授予及时赶到滑铁卢战场,并协助威灵顿公爵击败拿破仑的布吕谢尔元帅。这种版本的勋章最后出现在1945年柏林的Zeughaus,其后的命运就不得而知了。 1815年后,铁十字的官方授予被停止了,直到普法战争才又恢复。在此之前,新的铁十字章不断生产和用于赠予。但是战争时期的版本没有再出现。在1870-1871的普法战争中,威廉一世又重新设立了铁十字勋章,也是三个级别,而且章体图案变化也很小。对于2级铁十字来说,只是将原来的正面图案放到了背面,并保持原有细节。而过去无图案的一面被设计成皇冠在上臂顶部,“W”(威廉一世的名字缩写)在铁心中间,而数字1870(普鲁士及其盟友和法国开战的年份)则在下臂出现。1870年的2级和1级铁十字的尺寸变为42--43mm之间,而大铁十字则变为60mm。1870年2级铁十字的获得者有47,244名,1级1,304名,以及9名大铁十字获得者(其中一些成为了贵族,还有一枚是皇帝荣誉获得)。 当1战暴发时,当时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再次设立了铁十字勋章,以唤起人们对历史及他祖父光荣胜利的追思。但是1战铁十字也成了德国第1次失败的象征,除了数量更多,1战铁十字只是将以前1870铁十字的年份1870改做了1914--第1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间。在1914年到1918年间有约4,000,000人获得2级铁十字,约145,000人获得1级铁十字,而此时也出现了德国历史上第2位也是最后一位(至今)星芒状大铁十字的获得者--保罗.冯.兴登堡元帅。今天1战铁十字仍然可以在各国的军品商店里被找到,而且价格不高,也许这可能是对收藏者更好的讯息了,不过对于收藏1战1级铁十字的人来说可能就是一个噩梦了,因为1战时期的1级铁十字版本变化繁多,需要收藏者自身的功力才能鉴别真伪了。 专制工具 最后,我们到了这个传奇结束的时代,1939年9月1日随着德国坦克开进波兰国境,希特勒重新设立了铁十字勋章,并在原来的3级基础上增加了骑士级铁十字,此时铁十字勋章共4个级别:二级铁十字勋章、一级铁十字勋章、骑士铁十字勋章和大铁十字勋章,至二战结束时,铁十字勋章已发展到了8个级别:二级铁十字勋章、一级铁十字勋章、骑士铁十字勋章、银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双剑银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钻石双剑银橡叶骑士勋章、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骑士勋章和大铁十字勋章。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时的勋章已经背离了当年辛克尔设计时的初衷,成为了专制的一种推动工具。 1939的铁十字比它的前者又扩大了约2mm,随后Hitler又设立了一些过渡性的勋章,使普通士兵也可以获得过去难以获得的大铁十字,即长宽为48mm的骑士铁十字及以后的各个级别。在第2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共有约5,000,000枚2级铁十字和1914版1939勋记被颁发,约450,000枚1级铁十字和1914版1939勋记被颁发,7,361人获得骑士铁十字(1939年9月1日设立,7,318个德国人,43个外国人获得),890人获得银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1940年6月3日设立,882个德国人, 8个外国人获得),160人获得银橡叶配剑骑士铁十字勋章(1941年9月28日设立,159个德国人, 1个外国人--是日本的山本五十六),27人获得钻石银橡叶配剑骑士铁十字勋章(全部为德国人),1人获得钻石金橡叶配剑骑士铁十字勋章(汉斯·乌尔里希·鲁德尔少校),1人获得大铁十字(帝国元帅戈林)。而星芒状大铁十字没有颁发,但是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外的一个城堡里,美国人发现了一枚原型。现收藏于纽约西点博物馆。 重新佩戴 在二战之后,无论是联邦德国 *** 亦或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 ,都不再颁发新的铁十字勋章。 1957年北约重新建立联邦德国国防军用以抵御苏联的可能进攻。而德国 *** 也允许二战的德国老兵重新佩戴各级别的铁十字勋章(包括2级、1级铁十字奖章和骑士铁十字勋章等)。所有的铁十字勋章都被除去了纳粹万字标志,以橡树叶标志替换,其它图案字样不做改变。有的曾经制造过骑士十字勋章的工厂也开始重新生产,但是数量极少。而且还能找到的原版骑士铁十字勋章都被送回工厂进行了处理。 当现在依然健在的国防军老兵们相见,依然会对佩带铁十字的战友们投去尊敬的目光,因为这代表着过去他们年轻时的光荣,也代表着那个战火纷飞的年月。

关于腓特烈名字问题

腓特烈,弗里德里希,这2个说法只是翻译的不同而已,原文都是Fredrich,后者更接近德语的发音。

巴巴罗萨,1123-1190,意思是红胡子,俗称红胡子腓特烈一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及德意志国王。

腓特烈大帝,1712-1786,也称腓特烈一世,弗里德里希一世,普鲁士国王,其父亲为腓特烈-威廉一世。

由于德国历史上的地方君主有好几个Fredrich,很容易搞混。

七年战争

题记:美独立战争的序幕,也是类似于克里米亚的世界大战。

1.背景

英法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结束之后,法国取得了欧洲大陆的统治地位,英格兰被迫退出欧洲争霸。英国经过和宗教改革和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开始向海外扩充,扩大殖民地。同时法国在经过宗教改革之后,也开始向海外殖民地扩充影响力。法国和英国的争夺欧洲的霸主地位扩展到世界范围内的所有殖民地。吸取百年战争的教训,英国开始在欧洲大陆实行均衡战略,通过联合蠢蠢欲动的普鲁士来对抗以法国。作为神圣罗马帝国核心之一的奥地利,当然有义务防止同为神圣邦国普鲁士做大,所以毅然站在法国一边。而俄罗斯为了打开东方的大门,多占东欧领土,所以远交近攻,开始进攻普鲁士,联合法国。至此,七年战争的主要阵型已经完成,战争开始只需要一个火星就可以了。

2.双方

胜方:大不列颠王国、普鲁士王国、葡萄牙王国等

败方:法兰西王国、奥地利大公国、西班牙帝国、俄罗斯帝国等

范围:欧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和菲律宾群岛

3.经过

大陆:

1756年8月28日,普军主力9.5万人突然侵入萨克森,10月击败前来增援的奥军,迫使萨克森投降。次年4月,普鲁士进军波希米亚(今捷克),5月在布拉格附近击败奥军,但6月在科林地区被道恩伯爵指挥的奥军击溃。普军被迫放弃布拉格,撤回萨克森。与此同时,法军10万人在哈斯滕贝克附近击败汉诺威军队,法奥联军一部6.4万人从西面逼近普鲁士。同年5月,俄军7万人开始进攻东普鲁士,7月先后占领梅梅尔和提尔西特,8月底在大耶格斯多夫地区击败普军。9月,瑞典军队1.6万人在波美拉尼亚登陆。面对险恶形势,弗里德里希二世频频调动军队,抗击各路敌军,并亲率普军2.1万人,于11月5日在罗斯巴赫之战中击败法奥联军,以损失550人的微小代价取得歼敌8000人的战果;12月5日在洛伊滕之战中采取斜向冲击法,再败奥军,歼敌2.2万人。1758年1月,俄军重新发起进攻,占领东普鲁士首府柯尼斯堡(今加里宁格勒),并向普鲁士腹地推进。弗里德里希二世率主力迎击。8月25日,俄普两军在奥得河畔的措恩多夫激战。俄军伤亡约2.3万人,普军伤亡1.4万人。年底,俄军撤回本土过冬。

1759年7月,俄奥两军联合行动,会师奥得河地区,尔后向普鲁士腹地进攻。8月12日,弗里德里希二世率普军5万人在法兰克福附近库讷斯多夫与俄奥联军9万人会战。普军仍沿用斜向冲击法,遭惨败,损失2万余人。与此同时,英军在汉诺威的明登击败法军。9月,奥军占领德累斯顿,并于11月迫使1.2万普军在马克森投降。从此,普军元气大伤,转入战略防御。由于奥、法与俄国存有分歧和矛盾,因而未能乘胜扩张战果,使普鲁士获得喘息之机。普鲁士也争气,咬着牙以一敌三,打得腓特烈二世几乎要万念俱灰时,俄国女皇病逝,新登基的彼得三世是腓特烈二世的脑残粉,直接不打了,还把占领的土地还给普鲁士,普鲁士死里逃生,熬成了今天的德国。

1760年6月,普军在兰茨胡特被奥军击败,但8月在利格尼茨附近取胜。10月9日,俄军一度侵占柏林,但对战局影响不大。11月3日,普军在托尔高之战中击败奥军主力,战局出现转机。

海外:

在海上和海外战场,英、法两国争夺激烈。1756年5月,法国舰队在地中海梅诺卡岛海战中击败英国舰队。

1757年,英军攻占孟加拉。1758年后,法国因深陷欧洲战场,在海上和各殖民地的争夺中连遭失败。1759年,法国舰队先后在拉古什和基伯龙湾被英国舰队击败。1760年,英国占领法属加拿大、路易斯安那部分地区和西班牙殖民地佛罗里达。

1761年,英国占领法国在印度的主要据点本地治里等地。至1762年初,交战双方已精疲力竭,普鲁士几乎濒临绝境。同年1月,俄国彼得三世即位,主张与普媾和,5月宣布退出反普同盟,归还俄军占领的普鲁士领土。同时,瑞典也退出战争。普鲁士方转危为安。7月,普军在布克斯多夫击败奥军。此后,各国相继停战议和。

结果:

1763年2月10日,英、法两国签订《巴黎条约》,法国将其在北美、西印度群岛、非洲和印度的大片属地割归英国。15日,普鲁士与奥地利、萨克森签订《胡贝尔图斯堡和约》,规定西里西亚仍归普鲁士所有。战争至此结束。

4.影响

战败国:法国作为争霸中的战败国,其签订的《巴黎和约》成为了法国君主制时期的最屈辱的事件之一。法国放弃了印度、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东岸。虽然法国仍然拥有密西西比河西面的纽奥良和瓜德罗普岛,但是这次失败标志着法国失去了新大陆。法国的外交策略黯然失败,声望也显著下落。这次战争亦使路易十五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并且在他死后成为了法国的最不得人心的国王之一。这次战争使得法国财政濒临瘫痪,之后美国独立战争之后,路易十六为了继续扶持美洲民兵对抗英国再次透支财政,使得法国财政直接崩溃。而美洲民兵的独立建国,引诱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奥地利继上次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后再次不敌普鲁士。玛丽娅·特蕾西娅而后一直对叶卡捷琳娜大帝和腓特烈二世有敌对情绪,并在晚年致力于反对瓜分波兰以保持奥地利公国稳定。

战胜国:俄罗斯在七年战争中巩固了其在东欧的势力。俄罗斯沙皇在战争后期的倒戈行为引来奥地利和法国的一片骂声、却赢得了普鲁士的友谊;日后叶卡捷琳娜皇后罢黜不守信义的前沙皇彼得三世、自己登基为女皇,史称叶卡捷琳娜二世;并更趋于向西扩张,踊跃于瓜分波兰。俄罗斯名将鲁缅采夫亦在此战中成名。普鲁士腓特烈因为俄罗斯在战争后期的沙皇倒戈至普鲁士才保住了西里西亚,使他获得“军事天才”及“大王”的荣誉;自弗雷德里希·威廉一世以来崛起的普鲁士,此时俨然已经是欧洲的第五个列强。但是巨大的战争也使王国本土成为一片废墟,不过战后的腓特烈全力投入重建和平和经济的工作让普鲁士的地位变得稳定。然而他的后继者弗雷德里希·威廉三世则秉持不战政策,对于军队的建设从一个极端倒向了另一个极端,因此后来普军在耶拿战役被拿破仑打的溃不成军,直到俾斯麦的出现才重新让普鲁士强大。英国是在七年战争中更大的赢家,法国在《巴黎和约》中被迫将整个加拿大割让给英国,并从整个印度撤出,只保留5个市镇,英国成为了海外殖民地霸主,迈向日不落帝国的传奇。

但英国将这次的大帝国战争(法国-印第安战争)的战费转嫁在北美殖民州身上,引起了当地居民的不满。七年战争完后13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 *** :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