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法赫哈里发(法尔萨赫)

2023-02-20 4:39:29 体育信息 zudcetg

怛罗斯之战:影响东西方文明的一场战争

“何当千万骑,飒飒贰师还”

怛罗斯战役的前一年,也就是公元750年,大唐帝国在亚洲内陆的威势达到了顶点,如同日后《资治通鉴》所记载的,“是时中国强盛,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富庶者无如陇右”。大唐帝国成为整个塔里木盆地和伊犁盆地的主人,以及塔什干的宗主,帕米尔(“葱岭”)谷地与克什米尔的保护者。作为安西节度使的大唐名将高仙芝刚刚在帕米尔高原“深入万里,立奇功”,对吐蕃势力取得了一系列惊人的胜利,这为他在西方赢得了“中国山地之主( *** 语:Sāhib jibāl al-sīn)”的美誉。而高仙芝衣披鳞甲、身跨青海骢(一种古代宝马)的飒爽英姿,也令“诗圣”杜甫赋诗一首《高都护骢马行》,以表敬意。

也是在公元750年,唐朝在中亚*的竞争对手 *** 帝国(唐称“大食”,来自波斯语Tazik,今译“塔吉克”)经历了改朝换代的剧烈动荡。自747年一个获释奴隶阿布· *** 率众在呼罗珊(今伊朗东北部与中亚南部)起义到749年,历时两年,倭马亚王朝军队迅速溃败。起义者占领库法城后,于749年年底在库法 *** 寺宣誓拥戴阿布·阿拔斯,是为阿拔斯王朝的第一任哈里发。由于这个新王朝的旗帜尚黑色,在中国史籍上被称作“黑衣大食”。750年1月,倭马亚王朝的军队在底格里斯河上游支流扎布河畔覆没,末代哈里发麦尔旺二世西逃,8月在埃及遭阿拔斯军队追杀而死,倭马亚王朝宣告灭亡。

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初局势不稳,自称“萨法赫”(屠夫或仁慈、慷慨的人,双关语)的阿布·阿拔斯致力于扑灭和铲除前朝余孽,残忍地设计屠杀了倭马亚家族80余人;倭马亚王朝历代哈里发的陵墓也遭到破坏,尸体或被鞭打或被焚毁。由此引发的国内动荡亦波及了8世纪初刚刚被 *** 人占领的中亚河中地区(指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地区),驻军哗变,各土著王国(唐称“昭武九姓”)也乘机响应。这是因为 *** 帝国向来对各中亚属国横征暴敛,实行竭泽而渔的政策。据10世纪中叶波斯历史学家纳尔沙喜记载,呼罗珊总督逼迫布哈拉(唐称“安国”)赔款100万迪拉姆,其数额相当于布哈拉五年的税入;又强令撒马尔罕(“康国”)一次缴纳200万迪拉姆,以后每年交纳20万迪拉姆以及3000“头”奴隶(每头奴隶折价200迪拉姆),各国负担十分沉重。

为应对帝国东部边疆的变乱,阿布·阿拔斯委派阿布· *** 出任呼罗珊总督。这位开国元勋位高权重,驻节木鹿(土库曼斯坦马雷州的一个古代绿洲城市),号令一方,颇具势力。他命令手下大将齐雅德·萨里率领新王朝的统治支柱——精锐的呼罗珊军队——进入河中地区,镇压了布哈拉等地的叛乱。

与此同时,唐廷也企图利用大食国内的混乱形势,全面恢复 *** 人进入中亚前唐朝在葱岭外的势力范围。高仙芝遂率兵首先进攻在大食的中亚属国中地位最重要的塔什干(石国)。这个国家农业发达,地处中亚商贸中心与交通枢纽的特殊地位,原来曾臣服于唐朝。但那个向唐称藩的国王已被降为石国副王;时任国王鼻施特勒是大食册立的。750年唐军攻陷石国都城;第二年初,高仙芝将前石国国王一行带入长安,斩于阙下。诗人薛能在《拓枝词》中写道,“悬军征拓羯(即石国),内地隔萧关。日色昆仑上,风声朔漠间。何当千万骑,飒飒贰师还”。对此役赞赏有加。

怛罗斯之战,此战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唐帝国与 *** 帝国之间的一次正面碰撞

“汉家兵马乘北风,鼓行向西破犬戎”

不料,唐廷凯旋盛典余音未终,边关警报已千里传驿,飞报长安。高仙芝的军队劫掠石国,杀死老弱,奴掳丁壮,这导致了新的麻烦。侥幸脱逃的石国王子奔走于“昭武九姓”,极言唐军之残暴,“诸胡皆怒”,而后他又前往康国(撒马尔罕),投奔率军驻扎在那里的大食将领齐雅德·萨里。最终传到安西的消息是大食兵有可能与诸国连谋进攻四镇。为争取主动,高仙芝决定先发制人,御来敌于国门之外。

这年初夏,高仙芝征召安西各镇军队主力向西进发。据郭沫若考证出生在碎叶城(位于今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托克马克市西南)的大诗人李白以“汉家兵马乘北风,鼓行向西破犬戎”的豪迈诗句为从征的族弟李绾壮行。而作为安西都护府下的一名幕僚,*边塞诗人岑参在大军临行前也赋诗“都护新出师,五月发军装。甲兵二百万,错落黄金光”。极言唐朝军容之盛。

“甲兵二百万”自然是艺术上的夸张。安西大都护府总兵力不过二万四千,至多不超过三万人。除去留守部队,高仙芝率领的汉兵不过两万,从安西都护所在的库车出发,长途跋涉两千余里,在会合了葛逻禄(一个突厥部落)等附属国的军队后,总计约七万(据杜佑《通典》)的唐军于公元751年7月末抵达了石国大镇怛罗斯,并在这里遇到了大食与河中各国联军。怛罗斯也成为继汉代陈汤击灭匈奴至康居(今哈萨克斯坦东部)及李广利远征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之后,中国古代史上汉兵所达最远的地区。

在怛罗斯战场上对峙双方的军队服饰迥异,语言不通,武器装备亦大不相同。高仙芝统帅的唐军本部以步兵为主(安西都护府仅有军马2700匹,即使全数出征,按一骑两马计亦不过骑兵千余人)。安西汉军在当时号称“天下精兵之最”,身着*的明光铠,重量轻而防御力强;擅长使用两面开刃的长柄陌刀。当步兵手持陌刀以密集队形横向列于阵前“如墙而进”时,敌军人马当之皆碎。唐军将陌刀与另一种特色兵器弩相配合,“去贼一百步内战,齐发弩箭;贼若来逼,相去二十步即停弩,持刀棒……过前奋击”,创造了步兵克制骑兵的战法。高仙芝将步军部署在怛罗斯河边抵御敌人进攻,自己则率领少量的骑兵驻扎在步兵阵地之后,作为机动部队,而把战斗力较弱的葛逻禄部队部署在两翼充当警戒部队,以充分利用威力强大的弩射杀敌人。

反观 *** 军队,恰恰是清一色的骑兵组成。装备长矛盾牌,配以弓箭和马刀。 *** 世界的冶铁业为中世纪之冠, *** 马刀当时即以锋利闻名天下,杜甫在《荆南兵马使太常卿赵公大食刀歌》中就盛赞“吁嗟光禄英雄弭,大食宝刀聊可比”。而 *** 骑兵的马匹也占有*优势,因为 *** 马是世界上*的马种,游牧的贝都因人相信, *** 赋予了 *** 马“活跃的北风、力量的南风、高速的东风及智慧的西风”。

以*的骑兵纵横亚非大陆的大食军队与依靠陌刀与弩以步制骑的唐军在战场上针锋相对。尽管 *** 军队握有数量上的*优势(各种记载从15万到20万不等),但凭借着武器和训练的优势,高仙芝率领远征唐军仍与之苦战了五日之久,不分胜负。但到了第五天傍晚,灾难发生了,唐朝的盟军葛逻禄部队突然叛变,从东北方向高仙芝军队的后方发动了袭击(此类中亚部落叛附不定,在唐与大食间首鼠两端并不罕见)。 *** 军队趁唐军阵脚已乱之机,以重骑兵突击唐军阵线中央,致使唐军全线溃败,令唐王朝的安西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损失惨重,阵亡和被俘各约一半,只有数千人在高仙芝率领下败退,回到安西都护府的驻地。

战后, *** 史家大肆吹嘘怛罗斯的胜利。麦格迪西的《肇始与历史》记载:“他们分几次将他们(唐军)各个击败,共杀死四万五千人,俘获两万五千人,其余纷纷败逃”。而艾西尔的《历史大全》的记载则是:“两军大战于怛罗斯河, *** 们最终战胜了他们,消灭近五万人,俘获约两万人,残部逃回中国”。可谓是言之凿凿,却唯独对大食军队自身损失语焉不详。这恐怕亦是在前五天的激烈战斗中 *** 军队伤亡数字较大不能示人,故而“为亲者讳”罢!

杜环西游

俄国近代历史学家巴托尔德曾认为,怛罗斯战役“决定了中亚细亚的命运”,“中亚细亚应该是中国的,但它却变成了 *** 的”。这种说法实在言过其实。唐廷在中亚的势力并没因怛罗斯的战败而受到严重损失,怛罗斯战役两年后,唐将封常青即再次远征克什米尔,又一次取得辉煌的胜利。而到了公元754年,“昭武九姓”又一次周期性地倒向唐朝,集体上表请求长安出兵驱逐大食,这也是中亚各国*规模的请求唐朝出兵中亚,足见怛罗斯战役并未对当时西域政治军事格局造成实质性影响。正因如此,高仙芝虽然兵败怛罗斯,但并未以败军之将受到处罚。他虽然离开了安西,却出任权力较大的河西节度使一职。而后被召回长安,进一步加官进爵为右羽林大将军。

至于大食方面, *** 人对于内部争权夺利的兴趣远比对向东方的征服更大。在怛罗斯战役获胜的齐雅德·萨里向他的上司阿布· *** 进献了战利品——一枚举世无双的宝珠。作为奖赏,阿布· *** 也任命齐雅德为河中行省总督。但好景不长,出于对齐雅德功高盖主的担忧,一年后,阿布· *** 杀死了齐雅德。又只过了一年,出于同样的理由,新任哈里发曼苏尔谋害了帝国东部的实权人物阿布· *** ,并镇压了呼罗珊军队的兵变。

实际上,在怛罗斯与唐军发生冲突的并不是哈里发朝廷派遣的 *** 军,而只是一支呼罗珊的边疆守军。此时的阿拔斯朝廷正忙于解决内政,而后又跟*的敌人拜占庭展开战争,并未注意到东部边疆有什么战争发生。因此,这次战役并未影响 *** 帝国与唐帝国的关系。怛罗斯战役的第二年,黑衣大食即遣使来华,这是阿拔斯王朝正式与中国通好之始。仅在公元753年一年里的,3月、4月、7月和12月,阿拔斯王朝使节就四次进入长安。

怛罗斯战役就这样结束了,但另一段传奇才刚刚开始。唐代*历史学家杜佑的族侄杜环是战败被俘的唐王朝军队的一员,他作为文官参加了怛罗斯战争。杜环被俘后被带至康国(撒马尔罕),再到阿拔斯王朝首都亚俱罗(Akula,即库法),后又随哈里发使团考察非洲,先后在中亚、西亚、非洲十余国游历和生活过;总计流离大食12年,遍游黑衣大食全境,基本上走完了丝绸之路全程,最后于公元762年附商船从海路回到广州。他把十余年间异域耳闻目睹、亲历亲为的生活阅历真实地记入所著《经行记》中,成为研究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文献和研究中世纪中亚、西亚、北非风物情貌的地理著作,这是一本足以与当时另一位杰出旅行家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相提并论的游历专著。可惜的是,《经行记》早已散佚,没能全部留下来。我们所能看到的,是杜佑在自己的著作《通典》中保留的片段,只有1511字。

杜环在库法城里发现当地已有来自中国的绫绢机杼,还亲眼目睹一些唐朝工匠(金银匠、画匠及纺织技术工)在当地工作,例如京兆(长安)人樊淑、刘泚为“汉匠起作画者”;河东(今山西西南部)人乐陵、吕礼为“织络者”。在历史上,怛罗斯战役结束后不久,中亚的第一个造纸作坊就出现在撒马尔罕,很快美索不达米亚也出现了造纸作坊与纸张经销商,造纸技术是由来自中原地区的工匠师傅所传授是无疑的。时间如此巧合,只能是怛罗斯战役中被俘的唐朝士兵在当地生产纸张并将手艺传给了当地的 *** 人及中亚人。平滑柔和、适于书写的中国纸张很快取代了此前广泛使用的埃及纸草、羊皮、树皮等书写载体,西方文明也因此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当时的 *** 帝国对唐人而言是个完全陌生的社会,为此杜环在《经行记》里特地记载了大食法、寻寻法和大秦法这三大在当时 *** 世界流行的*。历史学家白寿彝曾经把《经行记》对于 *** 教的记叙与中国造纸术的西行并列为怛罗斯之战的“两种影响”。

大食法,也就是 *** 教。《经行记》是 *** 教义之最早的汉文记录。杜环记载道:“一日五时礼天……又有礼堂,容数万人,每七日,王出礼拜,为众说法,曰:‘人生甚难,天道不易,奸非劫窃,细行谩言。安己危人,欺贫虐贱,有一于此,罪莫大焉。凡有征战,为敌所戮,必得升天。杀其敌人,获福无量’。”“其大食法者,以弟子亲戚而作判典,纵有微过,不至相累。不食猪狗驴马等肉,不拜国王父母之尊,不信鬼神,祀天( *** )而已。”生动而准确地描述了 *** 教的文化,而“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无问贵贱”,更是真实地描述了 *** 世界的典型风情。当时正是 *** 教“率土禀化,从之如流”的兴盛时期,大食国内“四方辐辏,万货丰贱,锦绣珠贝,满于市肆”的繁荣经济也给杜环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杜环的这些记叙完全是他亲眼所见的事情,完全没有虚构的成分。可叹史载大食使者来长安甚多,唐朝却没有使者到达过 *** *。真正身历这个当世大国,并且留下记载的唐人,恐怕就只有杜环这个怛罗斯之战的俘虏了。

“大食法”之外,杜环所写的“寻寻法”即祆教(拜火教),是原波斯帝国的国教。“寻寻”即唐译“zemzem”,是 *** 人对祆教徒的称呼,意为“私语之人”。祆教近亲通婚,纳姊妹为妻的习俗被有儒家文化背景的杜环视为奇风异俗,称之为“寻寻蒸报,于诸夷狄中最甚”。而《经行记》中记载的另一个*“大秦法”指的就是基督教。给杜环印象最深的是当地基督教医生最善于治疗眼病和痢疾,许多病都能有预防的办法,而脑外科手术尤其惊人。当时 *** 医学中心在埃及和叙利亚,基督教徒的医生,主宰着 *** 医术,杜环称他们是大秦医生,他在《经行记》中这样写道:“其大秦,善医眼与痢,或未病先见,或开脑出虫。”这也反映了当时地中海地区高超的医术。

阿拔斯王朝建立时依靠的军事力量。选自军事资料图书 《 *** 征服时期的军队》

第一个到达非洲的中国人

杜环的足迹所到之处,已经跟信仰“大秦法”的“拂菻”(东罗马/拜占庭帝国,一说“拂菻”即希腊语对首都的称呼Bolin的唐译)接近了,这些地方的文化中,或多或少也沾染了拂菻的文化气息。而且当时大食和拂菻也征战连年,在大食也一定会有拂菻战俘,而且更有可能和杜环有所接触。杜环的《经行记》里的拂菻国“亦曰大秦。其人颜色红白,男子悉着素衣,妇人皆服珠锦。好饮酒,尚干饼……其俗每七日一假,不买卖,不出纳,唯饮酒谑浪终日”。如实记载了拜占庭帝国人民肤色白里透红,男人穿单色衣服,妇女爱好服饰,喜欢喝酒,吃面包,每七天有一天(礼拜天)休息娱乐的实际状况。

虽然杜环未曾进入拜占庭帝国从而亲身踏上欧洲的土地,但他却是历史上可考的第一个到达非洲的中国人。根据《经行记》的记载,杜环到过的“摩邻国,在勃萨罗国西南,渡大碛,行二千里至其国,其人黑,其俗犷,少米麦,无草木,马食干鱼,人沧鹘莽。鹘莽即波斯枣也。瘴疠特甚。”

这个摩邻国究竟在哪里?长期以来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比较靠谱的一种说法是,“摩邻”即 *** 语“马格里布(意为日落之地)”的唐代译音,“摩邻国”就是今天的摩洛哥。杜环是从巴士拉(即“勃萨罗”)出发,经过苏伊士地峡到达埃及,随后跨越撒哈拉沙漠到达摩洛哥的。在同时代的 *** 旅行家笔下,这条道路既有“荒无人烟的沙漠”,也有“沙石遍布的荒野,或怪石嶙峋的高地”。在这条路上虽然“少米麦”,但“椰枣林立”之区不少,椰枣产地“实际上包括(自西向东)一条展开的大腹带”,恰与杜环的说法相合。而整个北非,尤其是利比亚,是基本没有河流的。地中海以产沙丁鱼、海青鱼为盛,杜环讲的“马食干鱼”之情形,也只能是靠地中海边的渔人捕捞。

杜环所在的8世纪的摩洛哥,被 *** 人征服的时间尚不足百年,因此,当地在人种上的 *** 化是几乎不存在或是不明显的。那里是柏柏尔人、黑人的家园,尤其是广大的村镇,其肤色是黝黑的。比较大的海港城市中才住有白色皮肤的罗马人。即使今天,北非的一些 *** 人(如苏丹总统巴希尔与埃及前总统萨达特)的肤色也比叙利亚的 *** 人要黑得多,这同千余年来的异族通婚有关。因此,杜环才有“其人黑”的说法。

除“摩洛哥说”之外,亦有人考证“摩邻国”在今天红海西岸的东非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甚至肯尼亚的*港口马林迪,迄今并未有定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上述地方都位于非洲大陆。在杜环之前,中国还没有任何对非洲进行描述的书籍出现,足见杜环取得了*的伟大成就。他的人生经历和他编撰的《经行记》,在不知不觉间创造了历史,成为第一个踏足非洲的中国人,直到今天,仍能让人感觉到游历人生的伟大之处。

古代阿拉伯军事家有哪些?

反驳一下楼上的回答,萨拉丁和拜伯尔斯都不是阿拉伯人,萨拉丁是出生于伊拉克的库尔德人,而拜伯尔斯是出生于中亚的钦察突厥人。

提到阿拉伯人的名将,我感觉只有被称为“真主之剑”的哈立德能够上榜。哈立德曾为阿拉伯人的扩张运动立下了赫赫战功,无论是前期和阿拉伯多神教徒的战争,还是后来征服叙利亚和耶路撒冷,哈立德都居功至伟。

事实上从倭玛亚王朝灭亡之后,阿拉伯人就没有诞生过什么比较有名气的将领,这还要从阿拔斯王朝的建立说起。公元750年,阿拔斯王朝的首位哈里发萨法赫登基,宣告了倭玛亚王朝的灭亡。而阿拔斯王朝之所以能取代倭玛亚王朝,还要感谢开国功臣艾布.穆斯林。

而这个艾布穆斯林,并不是阿拉伯人,而是一位波斯人。艾布穆斯林曾在阿拔斯家族的授意下去呼罗珊地区发动反抗倭玛亚王朝的起义,而艾布穆斯林手下的士兵也都是波斯人,当他们推翻倭玛亚王朝之后,顺理成章的成为了阿拔斯王朝的主要军事力量。

后来艾布穆斯林因功高盖主被杀后,但是呼罗珊军团的势力仍然存在,阿拔斯王朝的国防工作仍然由波斯人负责,比较有名的将领也都是波斯人。

直到阿拔斯王朝第八任哈里发穆塔西姆在位的时候,为了和波斯人的呼罗珊军团抗衡,穆塔西姆通过自己突厥人母亲的关系,从中亚雇佣了大量突厥人担任自己的卫队,而这只支卫队取名为古拉姆,也就是马穆鲁克的前身。穆塔西姆的这个行为虽然成功压制了波斯人的呼罗珊军团,但是却导致突厥人顺势做大,到了阿拔斯王朝后期,甚至经常出现哈里发被马穆鲁克军官随意处死的现象。

因此从阿拔斯王朝末期,就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规定:突厥人当兵、波斯人主政和阿拉伯人念经。阿拉伯人几乎没有了参与军事的机会,必然无法出现什么名将。甚至在十字军东证的时候,前去阻挡十字军的大部分都是突厥人、波斯人和库尔德人,根本没有阿拉伯人什么事。

萨法赫哈里发(法尔萨赫) 第1张

白衣大食、黑衣大食、绿衣大食是指什么?三者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在中国的史书上,经常会出现一个很熟悉的名字:大食。那这个大食是指什么呢?在隋唐,两宋时期,中国把 *** 人、 *** 帝国、 *** 称之为大食。因为大食前后存在了600多年,中间发生过分裂和朝代更替,所以中国为了区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大食,就按其民族服装颜色分白衣大食、黑衣大食、绿衣大食三种。

那白衣大食、黑衣大食、绿衣大食是指什么呢?三者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下面简单来介绍一下它们。

公元632年,先知 *** 去世。然而他生前既没有留下儿子,也没有明确的指定谁做继承人,所以在他去世后 *** 世界在哈里发人选问题上随即发生分裂。后来经过各方妥协,先后选出四任哈里发:艾卜·伯克尔,欧麦尔·伊本·哈塔卜,奥斯曼·伊本·阿凡,阿里·伊本·阿比·塔利卜。时间跨度:632年至661年,史称四大哈里发时期。

公元656年, *** 的追随者兼女婿奥斯曼·伊本·阿凡在任哈里发时期遇刺身亡,他的堂侄穆阿维叶对继任哈里发非常不满,遂引发大规模内战。公元661年,穆阿维叶在战争中取胜。随后废除哈里发的选举制,改为世袭制,同时宣布自己是新的哈里发,建立帝国。

因为穆阿维叶出生于倭马亚家族(伍麦叶家族),所以他建立的帝国又叫倭马亚王朝。因王朝尚白,服饰也为白色,到了中国就被称为白衣大食。而 *** 教也于这是开始分裂为两大教派:逊尼派和什叶派。白衣大食建立后一直奉行对外扩张。向东一直打到帕米尔高原附近,势力和唐朝在里海东边,南边周围相碰,呈东西对峙的局面。

而这时中国是处于唐朝李治统治时期,所以发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白衣大食在公元661年入侵波斯萨珊王朝之时,萨珊王朝末代君主的儿子俾路斯王子远赴长安向大唐要求提供军事协助。大唐于是在波斯疾陵城(今伊朗扎博勒)设波斯都督府,任命卑路斯为都督,隶属安西大都护府。

公元747年, *** 的叔父阿拔斯的后代阿布·阿拔斯·萨法赫联合什叶派 *** ,借助呼罗珊的力量,于公元750推翻了白衣大食的统治,建立了阿拔斯王朝。因为阿布·阿拔斯·萨法赫属哈希姆家族,所以这个王朝有时又会被叫做哈希姆王朝。

因为阿拔斯王朝王朝旗帜和服饰多为黑色,所以到了中国就被称为黑衣大食。这时的中国处于唐朝李隆基统治时期,两国之间也发生了一件颇有名的事情:公元750年,大唐名将高仙芝以石国“无番臣礼”为由,率军攻打石国,掳走石国国王及其部众。

公元751年正月,高仙芝入朝,将被俘的国王献于玄宗面前,并把石国国王斩首。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遂向黑衣大食求救。高仙芝先发制人,主动进攻黑衣大食。高仙芝率领大唐联军长途奔袭,深入七百余里,最后在怛罗斯与黑衣大食军队遭遇。因唐军中出了叛军,所以结果最终以唐军战败告终。

调回头继续说大食:黑衣大食创建之初,什叶派屡遭统治者镇压迫害,一部分人集体迁往北非。公元909年,在北非的赛义德·伊本·侯赛被艾布·阿卜杜拉和柏柏尔军拥立为哈里发。赛义德自称是先知 *** 女儿法蒂玛的子孙,什叶派第七代伊玛目伊斯玛仪的后裔,号称伊玛目乌拜杜拉·马赫迪,故立国名为法蒂玛王朝。

法蒂玛王朝由于服饰是绿色,所以在中国又被称为绿衣大食。赛义德即位后,在政治上与黑衣大食相抗衡。在*上,奉什叶派伊斯玛仪派为国教。他和他的后代攻打黑衣大食,将王朝的疆域扩张至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利比亚及意大利西西里岛。

公元1171年,绿衣大食的大臣萨拉丁在近卫军支持下发动政变,推翻绿衣大食的哈里发阿迪德,建立阿尤布王朝,绿衣大食灭亡。公元1258年,黑衣大食被忽必烈的弟弟,伊利汗国的建立者旭烈兀所灭。

总的说来,白衣大食、黑衣大食、绿衣大食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是:黑衣大食推翻了白衣大食,绿衣大食从白衣大食中分裂出来,并与白衣大食相对抗。

潼关之战唐朝主动出击的是谁?

天宝初年,吐蕃以武力迫使小勃律(今克什米尔的吉尔吉特)与之联姻。由于小勃律地处吐蕃通往安西四镇的要道,于是西北二十余国皆臣服于吐蕃,中断了对唐朝的贡献。在当时的四镇节度使田仁琬曾3次讨伐均未成功的情况下,高仙芝(高句丽后裔)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被玄宗任命为行营节度使,率步骑一万进行长途远征。高仙芝从安西出发,仅用百余日便到达连云堡(小勃律西北部今阿富汗东北的萨尔哈德)。连云堡地势险要,且有万人吐蕃兵防守,但高仙芝指挥下的唐军作战神勇,半天时间便攻占了该城。此后高仙芝率兵继续深入,越过险峻的坦驹岭,进入阿弩越城,平定了小勃律国,活捉小勃律国王及吐蕃公主。此役之后,唐军在西域威名更盛,高仙芝也被提拔为安西四镇节度史。天宝九年(750)高仙芝再度奉命出军,击破亲附吐蕃的师国,俘虏其国王勃特没。

这两次艰难的远征使得高仙芝在西域获得了极大的声誉,也标志着唐朝在中亚的扩张达到了顶点。此时,中国已经成为塔里木地区、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区的占有人和塔什干的宗主,她控制了帕米尔山谷地区,成了吐火罗地区,喀布尔和克什米尔的保护者,高仙芝俨然是大唐在中亚的总督。几乎同一时期,阿拉伯国内发生革命,750年阿拔斯王朝(旗帜尚黑,中国史称黑衣大食)取代了倭马亚王朝(旗帜尚白,中国史称白衣大食)。在初步解决了吐蕃方面的问题之后,高仙芝打算利用这一大食易代、河中叛乱的干载难逢良机,剪除大食羽翼,逐步恢复唐朝在岭外地区的主权。于是一个名为石国的西域小国成了牺牲品。

公元750年,唐朝统治者以西域藩国石国“无番臣礼”为由,唐安西节度使高仙芝领兵征讨,石国请求投降,高仙芝允诺和好。不久高仙芝违背承诺,攻占并血洗石国城池,捋走男丁,格杀老人、妇女和儿童,搜取财物,俘虏石国国王,751年正月,高仙芝入朝,将被俘的几位国王献于玄宗面前,并因赫赫战功被授予右羽林大将军,并将石国国王斩首。阿拉伯史料记载唐皇帝善待石国王此时高仙芝达到了征战生涯的*峰。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遂向大食(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求救。大食援军计划袭击唐朝西域四镇,高仙芝先发制人,主动进攻大食。高仙芝率领大唐联军长途奔袭,深入七百余里,最后在怛罗斯与大食军队遭遇。唐朝要在中亚树立霸权就必须击败阿拉伯,而阿拉伯要完全控制中亚则必须击败唐朝的挑战。 [编辑本段]实力对比 唐朝方面

唐朝主将是高仙芝,副将李嗣业,别将段秀实,兵力为安西都护府二万汉军,外加盟军拔汗那以及葛逻禄部一万人(阿拉伯史籍是10万,杜佑的《通典》记载唐军为7万人,《段秀实别传》是六万人,《旧唐书》是3万,《通鉴》是2万)。高仙芝时代“凡镇兵四十九万,安西节度兵二万四千”,而怛罗斯之战居然出动安西都护府八成以上的兵马,堪称倾巢出动,说明这次高仙芝对即将和阿拉伯的大战确有准备。唐军虽是马步混合部队,但是步兵均有马匹,平时以马代步,作战的时候才下马作战,行军速度较快。 

唐代时,中国军队无论装备、素质、士气还是将帅能力都达到了冷兵器时代的一个高峰。当时唐军野战常用的阵形之一是“锋矢阵”,冲在最前面的是手执陌刀(一种双刃的长柄大刀)、勇猛无畏的轻装步兵,接着是步、骑兵突击,后列则有弓弩手仰射,直到完全击溃对方。陌刀的攻击力极为可怕,列阵时“如墙而进”,肉搏时威力不减,李嗣业便是一员善使陌刀的猛将。骑兵方面则是轻重骑兵结合,一般使用马槊和横刀。唐代改进了冶炼技术,灌钢法取代了百炼法,使铁制战刀更加锋锐。唐军的铠甲抛弃了魏晋的具装铠,演变为以明光铠为代表的唐十三铠,重量更轻,但防御力却有所提升。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唐军的抛射兵器——弩,中国的弩早在秦汉时期便已独步天下,到了唐朝更加成熟完善,其射程与威力远非寻常弓箭可比。为了弥补弩射速低的缺点,秦汉以来的军阵中一直是弓弩兼有。唐军一般使用四种弩,伏远弩射程三百步(450米),擘张弩射程二百三十步(345米),角弓弩射程二百步(300米),单弓弩射程百六十步(240米)在不同范围均可以形成威胁。阿拉伯军队在这方面显然逊色不少。由于高仙芝在与阿拉伯大军对战之前曾经围攻怛逻斯城,所以高仙芝应当还使用了车弩,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床弩。史载车弩“十二石”强弩,以轴转车(即绞车)张弦开弓,弩臂上有七条矢道,居中的矢道搁一枝巨箭,“长三尺五寸”,“粗五寸”,以铁叶为翎,左右各放三枝略小的箭矢,诸箭一发齐起,“所中城垒无不摧毁,楼橹亦颠坠”[2]。

但是,唐军劳师以袭远,从安西深入七百余里,其实已经在阿拉伯的地盘上作战,在补给、情报等方面都不占优势。

阿拉伯方面

 阿拉伯帝国方面全军不过15万,主力约7万在西方和的拜占庭帝国相对峙,哈里发艾布·贾法尔身边只有3万人在临时首都安巴尔附近驻扎,此外开国元勋的呼罗珊总督艾布·穆斯林有10000人在巴士拉以北一带驻,东西呼罗珊的首都木鹿和木鹿鲁兹(小木鹿)能出动的兵力不过10000人。统归艾布·穆斯林的部将齐雅德·伊本·萨里指挥,其余兵力在印度,北非和西班牙各地驻守,750年河中各国反阿拉伯大起义的时候,集中各国兵力3万人把阿拉伯驻军1万人包围,打死了前锋大将,前锋副将齐雅德突围而出,找米国王借了兵并连同米国军讨平布哈拉动乱。 米国王被艾布·穆斯林杀死,米国反水投唐。

阿拉伯步兵列阵之时用长矛配盾牌,是传统的装备。阿拉伯的大马士革刀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步骑两用的阿拉伯弯刀锋锐无比,在唐代就享有盛名,唐杜甫就在《荆南兵马使太常卿赵公大食刀歌》里面称赞阿拉伯刀“吁嗟光禄英雄弭,大食宝刀聊可比。”阿拉伯骑兵的装备也是长矛加盾牌,并且装备弓箭。关于阿拉伯人的盔甲由于资料不足,没有详细的资料。相比之下,阿拉伯的*优势在于骑兵,阿拉伯马乃当时世界上*秀的马种,呼罗珊又是波斯故地和阿拔斯王朝起家之处,当地战士性情剽悍,骑术精熟,再加上不亚于阿拉伯本土战士的*狂热,其素质在全国也堪称精锐。阿拉伯骑兵主要是轻骑,虽然盔甲较差,但保证了机动性。其武器包括弓箭、长矛、剑等,以及锋利无比且适于马上作战的阿拉伯短弯刀。其他兵力虽是杂牌军,装备和组织上要差一些,但西域游牧民族的骑兵作战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 [编辑本段]战役过程天宝十年四月(751)高仙芝率军从安西出发,在翻过葱岭、越过沙漠、经过了三个月的长途跋涉之后,高仙芝在七月份到达了中亚名城怛罗斯城下,城中已经有阿拉伯军数千人抢先驻守,唐军只好开始围攻怛罗斯城(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城附近)。

阿拉伯人在接到高仙芝进攻的消息之后,驻巴士拉的东方总督艾布·穆斯林立即下达命令,部将塞义德·本·侯梅德带不下数千人的部队抢先驻守怛逻斯城中,加强防守,为大军集结赢得时间。艾布·穆斯林带着自己的1万人赶往撒马尔罕构筑工事准备大战,齐雅德和另一将领艾布达·乌德·哈里德·本·伊卜拉欣·祖赫利召集河中的驻屯军1万人迅速赶往怛罗斯城,(可能还包含艾布·穆斯林的一部分部队),高仙芝攻城五天不克,阿拉伯援军赶到,从背后袭击唐军,双方在怛罗斯河两岸、今天的奥李·阿塔附近展开了决战。葛逻禄部雇佣兵见事不妙突然叛变,唐军阵脚顿时大乱。阿拉伯联军趁机出动重骑兵突击唐军阵营的中心,连日征战的唐军在内外夹击下再也支撑不住,终于溃败,高仙芝在夜色掩护下单骑逃脱。李嗣业、段秀实收拢散兵游勇向安西逃遁,途中恰逢中方联军中的拔汗那兵也溃逃至此,造成兵马车辆拥挤堵塞道路。李嗣业恐阿拉伯追兵将及,不惜对盟军大打出手,挥舞大棒毙杀百余名同属大唐联军的拔汗那军士,才杀开一条血路,残余唐军得以通过。此前李嗣业还曾劝高仙芝弃兵逃跑,被段秀实斥责为“惮敌而奔,非勇也;免己陷众,非仁也”。在收拢残兵之后,高仙芝并不甘心,依然想进行一次反击,在李嗣业等的劝说之下终于放弃。最后高仙芝只得引残兵逃至安西。

此役唐军损失惨重,两万人的安西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阵亡和被俘各自近半,只有千余人得以身还。阿拉伯忙于平乱,对保住中亚心满意足,也未能进一步扩张。 [编辑本段]战役收尾怛罗斯之战后,安西都护府的精锐兵力损失殆尽,但盛唐时期的恢复能力是惊人的。仅仅过了两年,升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于天宝十二年(753年)进攻受吐蕃控制的大勃律(今克什米尔西北的巴勒提斯坦),“大破之,受降而还。”说明安西都护府的实力已经大体恢复。如若不是安史之乱,安西都护府也许有能力再次和阿拉伯人一较长短。

高仙芝败退后,仍被玄宗委以重用。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叛反于范阳,天下大乱。高仙芝奉命征讨叛军,在防务空虚、兵不习战的情况下扼守潼关,这位高句丽族名将显示出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一度保卫了长安的门户。遗憾的是,不久玄宗听信谗言,错斩了高仙芝。此后唐朝逐步陷入藩镇割据状态,再未重现昔日辉煌,在西域的霸权也随着盛唐的崩溃而随风消逝。

怛罗斯之役后不久阿布·穆斯林因功高震主而被谋杀,手下大将齐雅德·伊本·萨里也被处死,由此引来大规模叛变,阿拉伯忙于平乱,并没有乘胜追击,只是巩固了他们在中亚取代唐朝建立的霸权。而中国方面由于几年后爆发安史之乱,国力严重消耗,也只能放弃在中亚与阿拉伯的争夺。 与此同时,吐蕃的崛起成功的阻挡了阿拉伯人的东进,避免了唐朝西部疆土的进一步失守。 [编辑本段]战役影响怛罗斯战役之后,接踵而至的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导致唐朝无力染指西域,并自此退出对中亚霸权的争夺。原本臣服于唐朝的中亚诸国转而臣服于阿拔斯王朝和吐蕃王朝,对伊斯兰教在中亚的传播起了作用。尽管阿拔斯王朝取得了怛罗斯战役的胜利,阿拔斯王朝也未有东进扩展领土的打算,阿拔斯王朝默许了葛罗禄在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附近的扩张。他们自立了一国家,并一直维持至九世纪末被后来建立黑汉王朝的入侵者消灭。

长远来说,部分因为怛罗斯战役的影响,伊斯兰文化比中国文化对中亚的影响更为深远。中国的造纸术亦因为唐军战俘中的造纸工匠被带到由阿拔斯王朝第一任哈里发阿布·阿拔斯—萨法赫在撒马尔罕新建的的造纸坊里工作而传到中亚、中东何欧洲,当时从军的杜佑被阿拉伯帝国俘虏,随后跟着阿拉伯人周游阿拉伯各地,回国后写成《通典》这一巨作。总之,怛罗斯战役对东西方历史进程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阿拉伯人中为何很少出现*军事家?学者:只因这两个民族的存在

提起古代的*军事家,很多读者都会想起东方的白起和韩信,或者是西方的亚历山大和恺撒,而生活在中东地区的阿拉伯人,似乎很少出现一些*的军事家。众所周知,从公元七世纪阿拉伯帝国建立之后,他们那强悍的军队曾让很多强国都吃过苦头,可是提起*的阿拉伯军事家,读者们可能要思索很久才能说出一个名字。

在四大哈里发时期,阿拉伯人中也曾出现过一些*军事家,比如征服大马士革和耶路撒冷的名将哈立德。到了倭马亚王朝时期,阿拉伯人中也诞生了许多*军事家,而倭马亚王朝也是阿拉伯人扩张领土的一个高潮阶段,从伊比利亚*到中亚,都曾遭到阿拉伯人的入侵,这些地区也曾一度被阿拉伯人统治数个世纪。

可是倭马亚王朝灭亡之后,阿拉伯人却再也没有出现过*的军事家,倭马亚王朝的灭亡也标志着阿拉伯帝国扩张的结束。而取代倭马亚王朝的阿拔斯王朝,虽然也曾发生过很多对外战争,但是阿拉伯人中却没有出现过*的军事家,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还要从阿拔斯王朝的建立说起。

公元747年的6月,艾布穆斯林在呼罗珊地区发动了反抗倭马亚王朝的起义。这位拥有波斯血统的呼罗珊人曾是一位奴隶,后来在前往麦加朝觐时和阿拔斯家族取得了联系,阿拔斯家族的族长授意艾布穆斯林回到家乡起兵反抗倭马亚王朝。得到阿拔斯家族的授意后, 艾布穆斯林回到了呼罗珊,并且号召当地的波斯人一起来反抗倭马亚王朝,一呼百应的艾布穆斯林很快便集结了一支大军。

经过三年的苦战,艾布穆斯林率领呼罗珊起义军成功灭亡了倭马亚王朝,但是胜利的果实很快便被阿拔斯家族窃取。公元751年,家世显赫的阿拔斯族人萨法赫在大马士革登基,成为了阿拔斯王朝的首位哈里发。萨法赫去世之后,他的弟弟曼苏尔成为了新的哈里发,而曼苏尔登基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诛杀了功高盖主的艾布穆斯林。

艾布穆斯林被杀后,他的追随者曾掀起为其复仇的起义,但是不久后便被曼苏尔平定,而艾布穆斯林手下的呼罗珊起义军,也被曼苏尔成功收编,成为了阿拔斯王朝的主要军事力量。不知从何时开始,曾骁勇善战的阿拉伯人开始战斗力低迷,在阿拔斯王朝前期,他们的国防工作还要依靠呼罗珊军团中的波斯人,就像晚清时满清贵族要依靠湘军和淮军一样。

到了第八任哈里发穆塔西姆统治时期,为了压制波斯人的势力,穆塔西姆通过自己突厥母亲的关系,从中亚大草原上雇佣了众多突厥人担任自己的近卫军,而这支军队便是马穆鲁克军团的前身。而穆塔西姆的这个行为无疑是“引狼驱虎”,突 厥近卫军的出现虽然成功压制了波斯人的呼罗珊军团,但是却彻底断送了阿拉伯人参与军事的机会,也为阿拔斯王朝的衰亡埋下了伏笔。

到了九世纪中叶,阿拉伯人的哈里发发现自己已经无法控制手下的突厥近卫军,那些近卫军中的军官,则掌握着哈里发的生死大权,他们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就擅自处死哈里发。到了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占领巴格达,阿拔斯王朝已经名存实亡,哈里发也成为了傀儡,王朝的大小事务都要听从突厥人的军事贵族。

在塞尔柱帝国时期,已经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规定: 突厥人打仗、波斯人主政和阿拉伯人念经 。曾经骁勇善战的阿拉伯人彻底失去了参与军事的机会,为了防止阿拉伯人反抗,塞尔柱帝国的苏丹还在各地颁发命令压制阿拉伯人, 塞尔柱突厥人不准阿拉伯人佩戴盔甲和持有武器,在一些地区,甚至都不允许阿拉伯人骑马。

因此到了十字军东征时期,各大战场上几乎已经看不到阿拉伯人的身影,和十字军拼死作战的大部分都是突厥人、库尔德人和波斯人。在那段时期,中东地区也曾涌现出许多*军事家,比如赞吉王朝的雄主努尔丁和征服耶路撒冷的萨拉丁,但是他们都不是阿拉伯人,前者是突厥人,后者则是出生于伊拉克的库尔德人。

曾有阿拉伯学者指出,正是因为突厥人和波斯人这两个民族的存在,才断送了阿拉伯人参与军事的机会,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阿拉伯人的家乡皆是外族人的军队,他们才是阿拉伯人世界的主要军事力量。而从那个时期开始,阿拉伯人原本崇尚武力的性格也被一点点磨灭,这也是他们无法诞生*军事家的原因之一。

是谁把中国发明的纸送去西方?

众所周知,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明了造纸术,先后出现絮纸和麻纤维纸。东汉蔡伦 105年改进造纸术,出现了植物纤维纸。6世纪的时候,造纸术传到了朝鲜、越南和日本。纸的发明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那么造纸术是如何传到西方的?到底是谁把纸送到了西方?这要从中亚一场国际性的战争讲起。

aa

8世纪中叶,在西亚兴起的阿拉伯帝国侵入中亚地区,彻底消灭萨珊波斯,并打击、侵蚀中亚,于是以石国为代表的昭武九姓纷纷上书唐朝皇帝,请求中央出兵支援。751年,朝廷命令西域大将高仙芝率领大军挺进中亚,力图稳定局势。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刚在不久前征服大小勃律的高仙芝变得骄横起来,他率领由多民族士兵组成的区区三万蕃汉军队,一直深入到中亚北部的怛逻斯河岸(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城附近),丝毫没有预料到一场大规模恶战的发生。同时他违反了唐朝一贯的怀柔政策,对少数暂时屈服于阿拉伯帝国的政权残酷打击,特别是杀掉了石国国王。这一举动震撼了昭武九姓各国,它们在石国太子带领下纷纷倒向阿拉伯帝国一方。结果在怛逻斯与阿拉伯军队遭遇时,唐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危险境地。大战开始,两军锋芒皆盛,对峙五天未分胜负。但突然间,“葛罗禄部众叛,与大食夹攻唐军,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余才数千人”。另据巴托尔德《突厥斯坦》和沙畹《西突厥史料》记载:这次大战后,阿拉伯将军齐雅德·伊本·萨里带着数千名唐军俘虏回到撒马尔罕。就在这些被俘获的唐军士兵当中,有不少是造纸工匠。阿拔斯王朝第一任哈里发阿布·阿拔斯·萨法赫在撒马尔罕专门设立了造纸作坊,请这些造纸工匠为阿拉伯帝国工作。不久,这里开始出产一种质地优良的纸张,闻名于整个西方世界,被称为撒马尔罕纸。后来,阿拉伯人又请中国工人到报达(当时是阿拔斯王朝德国都),建立纸厂,从事造纸。这样,阿拉伯人就掌握了造纸技术。中国的造纸术由此而被带到了中亚和西亚各地,在13世纪又由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之后进一步传播到美洲等世界各地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