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到50年代中期为第一阶段,独立运动的重心在北非,摩洛哥、突尼斯、利比亚、埃及、苏丹独立。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为第二阶段,独立运动在南部非洲广泛展开,有32个国家获得独立。70年代为第三阶段,是葡属非洲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时期,莫桑比克、安哥拉等国独立。80年代到90年代为第四阶段,是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的时期,其重要标志是津巴布韦和纳米比亚的独立。
非洲国家推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而独立,打破了帝国主义对非洲的统治秩序,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彻底瓦解。非洲独立运动的胜利,不仅改变了非洲的面貌,标志着20世纪初形成的殖民体系的最终瓦解,而且成为第三世界一支重要的反帝反殖力量。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除丹吉尔一地归“国际共管”外,摩洛哥被法国和西班牙瓜分。但是,摩洛哥北部里夫山区诸部落,尚处于独立状态。1921年9月,里夫12个*的部落在反侵略斗争中联合组成了“里夫共和国”,并在1924年打败了西班牙和法国殖民军的进攻。1925年7月,法、西殖民者在马德里举行会议,策划联合进攻里夫部落的勾当,里夫人民被迫掀起了可歌可泣的民族起义。1925年8月,法国调集20万殖民军,西班牙调集10万殖民军,装备着飞机、坦克和重炮等大量现代化武器向里夫人民扑来。里夫共和国只有7万军队,其中经过军事训练的只有七八千名,他们只有步枪和少量大炮。但是里夫军民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战斗,牺牲虽大,却取得不少胜利。最后,由于法、西殖民者对摩洛哥进行了海、陆封锁,切断了里夫军队的一切供应;派遣了大量特务、间谍,收买、拉拢了一部分里夫酋长,分裂起义队伍。这样,里夫民族起义终于在军事力量过分悬殊以及里夫共和国缺乏正确领导的情况下失败了。1926年5月,里夫军司令部所在地塔尔吉斯特被包围。5月25日,里夫共和国“总统”、“军队总司令(原里夫部落酋长)阿布德。凯利姆被法军所俘,随后被放逐于莱翁岛。坚持战斗的部分里夫军民退入山区继续斗争。里夫民族起义虽然是由封建部落酋长领导的,所建立的共和国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
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特点
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特点:
1、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属于反帝反殖的民族革命运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非洲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非洲各被压迫民族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反帝反殖的民族革命是最主要的任务。非洲的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北非的一些国王、撒哈拉以南的部落酋长,都参加了反帝斗争,形成了革命风暴。在民族主义思想指导下,产生了各种政治组织和政党,据1961年统计,非洲各地共有147个民族主义政党,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建立的有8个,战后到1955年建立的有40个,其余都是在亚非会议前后新建或改组成立的。它们大都以反帝、反殖和争取民族独立为主要宗旨。
2、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权主要掌握在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手中。
由于殖民主义的长期统治,非洲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低,无产阶级力量较弱,部族意识和地区观念以及封建残余严重存在,因而无产阶级难以形成一支强大而独立的力量。非洲的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一个年轻的阶级。但它的政治能量、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要比非洲的无产阶级、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占有相对优势。它同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之间虽有一定的联系,但也有深刻的矛盾,因而具有较大的革命性。非洲的知识分子中也有相当数量的人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所以,从整体上来看,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在非洲民族独立运动中起了领导作用。
3、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取得独立的方式,大体上有两种类型:少数是通过武装斗争,多数是采取和平斗争形式。
北非各国和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安哥拉等都是经过长期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武装斗争获得独立的。但大部分的独立国家,普遍采取了非*方式,迫使殖民当局在殖民政策上作某些调整和改变,分阶段实现了独立。非洲民族独立运动方式的多样性,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世界进步力量的壮大的国际形势密切相关的。尽管独立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但都是这些国家的人民长期斗争的胜利成果。
非洲民族独立运动进程、意义:
新兴的非洲国家在联合国占有1/3席位,在不结盟运动成员国中约占1/2,成为第三世界一支重要的反帝反殖力量,成为第三世界的主力,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非洲的独立浪潮历史意义:
非洲独立运动的胜利,不仅改变了非洲的面貌,标志着20世纪初形成的殖民体系的最终瓦解,而且成为第三世界一支重要的反帝反殖力量。
津巴布韦的独立:
80年代初津巴布韦的独立,采取了武装斗争和政治斗争这两种形式并用的方式。津巴布韦原名南罗得西亚,1964年改名罗得西亚,最初是以老殖民主义者罗得斯的名字命名的。罗得西亚白人政权推行*政策,对一切公共设施都实行严格的*隔离,甚至连监狱和墓地也是分开的。为实现民族独立,津巴布韦人民从1966年开始进行武装斗争。在非洲统一组织和坦桑尼亚、赞比亚等“前线国家”的支持下,人民武装力量越战越强。随着70年代苏联在南部非洲加紧渗透扩张,美国、英国为了保护它们在这一地区的既得利益,急切希望打破罗得西亚问题的僵局。1979年,英国以原宗主国的身份召开了有罗得西亚各方参加的制宪会议。1980年,举行罗得西亚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的大选,结果,以穆加贝为首的非洲津巴布韦民族联盟获胜。同年4月,罗得西亚正式独立,成立了津巴布韦共和国。这是津巴布韦人民经过长期斗争取得的胜利。
古巴革命的胜利及其意义:
独立:1959年,卡斯特罗挫败了美国,在哈瓦那建立革命政府。
改革:实行国有化,进行土改,1961年宣布古巴为社会主义国家
意义:沉重打击美国在拉美的霸权,鼓舞了世界的民族解放斗争。
巴拿马收回运河区主权的斗争:
巴拿马人民从50年代起就开始了要求收回运河区主权的斗争,经过20多年的顽强斗争,1977年巴美签订了关于巴拿马运河的新约。根据新约,到1999年,巴拿马将收回运河区主权和管辖权。
南非人民反对*主义的斗争:
1、*歧视:
当地的非洲人称南非为“阿扎尼亚”。它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战略地位重要,矿藏极其丰富。
17世纪中期,荷兰殖民者侵入这一地区,建立了殖民地,他们的后裔称“布尔人”。
19世纪末,英国同荷兰的殖民者为争夺对南非的控制,进行了英布战争,结果英国获胜,吞并了这一地区。
1910年英国将南非的殖民地正式组成“南非联邦”,作为英国的自治领。英国掌握了南非的统治权。
1948年,代表荷兰殖民者后裔利益的政党──南非国民党上台执政,1961年南非国民党政府宣布退出英联邦,改国名为“南非共和国”。
2、*主义斗争:
南非白人*主义政权统治下的南非,成为非洲大陆上最后一座殖民主义和*主义的堡垒。在它统治的近半个世纪中,先后颁布了一百多项*歧视的法令,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迫害广大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如根据1953年的一项法令,南非当局把包括全部城市在内的占全国面积86%的土地划为“白人地区”,而把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非洲黑人驱赶到只占总面积约14%的“保留地”内。黑人不仅被剥夺了一切政治权利,丧失了人的尊严,而且受到了沉重的经济剥削。南非黑人进行了长期和艰苦的斗争,他们的斗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
进入90年代,面对历史进步潮流,德克勒克政府在1990年无条件地释放了长期监禁的非洲人国民大会党主席曼德拉;
第二年南非议会又废除了八十多项*主义立法,1993年底又通过了取代*主义宪法的临时宪法,这表明*隔离制度在法律上已经结束。
在此基础上,南非举行了第一次各个*都参加的全国大选,二千多万黑人第一次参加选举。“非国大”获得了超过60%的选票,曼德拉成为南非的第一位黑人总统。
1996年,由于南非国民党成员退出了内阁,南非政权成为完全由“非国大”领导的政权。
曼德拉生平简历:
纳尔逊·曼德拉,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南非首位黑人总统,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1918年7月18日出生于南非特兰斯凯地区乌姆塔塔的一个部落酋长家庭。幼年时期的曼德拉,过着传统的部落生活,参加一些诸如牧羊、放牛及犁地的工作。
1938年,曼德拉从一所教会学校毕业后考入黑尔堡大学。三年级时,他因领导一次学生运动被开除。22岁时,因不满包办婚姻,逃往约翰内斯堡。
1941年,曼德拉在约翰内斯堡获文学士学位。后来,他学习法律,成为一名律师。
1944年,加入非洲人国民大会青年联盟,参与起草了青年联盟宣言。
1948年,任青年联盟全国书记。
50年代以后,曼德拉担任非洲人国民大会执行委员,走上了领导群众运动的第一线。此后,他领导了一系列反对“*隔离”制度的群众运动,影响日增。
1952年,出任非国大全国副主席。此后,他改革非国大组织机构,建立了严密的组织。曼德拉的行动遭到政府的禁止,他被迫转入地下。
1958年,与温妮结婚。
1961年,出任非国大武装组织──“民族之矛”的第一任总司令。
1962年8月5日,曼德拉被捕,后被判终身监禁。
1964年6月12日,曼德拉开始了他在位于开普敦西北约七英里的罗本岛监狱长达28年的狱中生活。在狱中,曼德拉仍然没有放弃学习和工作,通过狱中对话,指导南非的黑人运动。
1990年2月11日,曼德拉获释出狱。
1994年5月10日,曼德拉宣誓就任南非共和国总统。任期届满后,不再连任,由姆贝基接任。
洋务运动概况:
1、背景:
(1)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朝处于内忧外患的形势;
(2)太平天国运动的沉重的打击;
(3)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2、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3、目的: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4、代表性企业:
①近代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天津机器制造局(崇厚)。
②近代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李鸿章)、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张之洞)。
5、作用:
①洋务派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客观上剌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倡导下出现了,这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③洋务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6、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
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的惨败。
7、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①洋务派欲以先进的生产方式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是注定要失败的。
②洋务派所建立的近代工业,受制于封建体制的束缚和侵略势力的压迫,使洋务运动举步维艰,最后导致破产。
③企业中近代的生产力与腐朽的封建管理方式不相适应,使之不能长久维持下去。
8、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1)积极方面:
①洋务运动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工具,这就必然在客观上加速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刺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②洋务派同顽固派的论争,为学习西方开了风气。同时引进翻译外国的科技书籍,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封建教育的冲击.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③民用工业的兴办,对西方的经济侵略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客观上诱导和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④创建了三支海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海防能力。总之,洋务运动对中国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消极方面:
①由清朝官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
②军事工业主要是为镇压人民革命,不能救国图强。
③民用工业是为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不是为社会求富,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
④经营管理腐败。
洋务运动的影响及其在学习西方方面对今天的借鉴:
(1)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洋务派想以此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2)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还要借鉴西方先进的经营管理题体制,重视市场的优化配置作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克服洋务企业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3)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刺激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
1、促进了中国军队建设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中,湘军、淮军逐渐取代了八旗绿营等旧式军队,兴建北洋、南洋和福建艺支海军,促进了我国军队建设的近代化。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湖北枪炮厂等。
2、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近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筹办了民用厂矿企业,这些企业包括采矿、冶炼、交通运输及纺织业等、较重要的有福州般政局、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这些企业采用了机器大生产,引进一大批的机器设备与技术,使中国有了自己的近代化工业,生产出了自己的工业产品,也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中,产生了大量的产业工人。
3、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文化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为培养新式洋务人才,洋务派创办了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等一批“西文”“西艺”学堂;兴办了一批专门培养军事、科技、制造、矿务等方面人才的学堂,如邓世昌、刘步蟾毕业的福州船政学堂;派遣留学生,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近代人才”,如*工程师詹天佑曾留学美国。这一切措施,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4、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师夷长技以自强”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且在19世纪80-90年代,洋务派中分化出了早期维新派,如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提倡设议院,从更深层的政治制度方面改革。
洋务运动的指导机关——总理衙门:
1861年1月20日,咸丰帝批准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或“译署”),作为应付洋务的中央机关。总理衙门的组织体制,“一切均仿照军机处办理”。官员分总理和章京两级。大臣由一亲王总领,即为首席大臣,其他大臣则由军机大臣、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中指派委任,统称“总署大臣”。建立初咸丰帝派恭亲王奕、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充任总理大臣,以后大臣人数略有增加,经常为七八人,多时十多人。章京分为四级,从内阁、部院、军机处的司员中挑选,最初满汉各八人,以后人数逐渐增加。
总理衙门下设南、北洋通商大臣。最初南北洋大臣为专职,由买办化的官僚薛焕、崇厚任职,后分别由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兼任。南洋通商大臣管理长江及江苏以南沿海各省通商口岸,驻上海,后移南京。北洋通商大臣管理北方各通商口岸,驻天津。
总理衙门最初主持外交与通商事务,后来扩大管理办工厂、修铁路、开矿山、办学校、派留学生等,权力越来越大,成为清政府的重要决策机构。洋务运动实质上是凌驾于六部之上的筹办洋务的*行政机构。
洋务运动:
“洋务”指一切涉外的事务。“洋务运动”即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标榜“自强”“求富”,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工业的“自救”运动。因它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正处在同治和光绪年间,所以又称“同光新政”或“自强新政”。
洋务运动发起人——曾国藩:
曾国藩生于1811年,卒于1872年,湖南湘乡人。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道光进士。曾任四川乡试正考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擢升礼部右侍郎,历署兵、吏等部侍郎。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爆发后,奉命帮办团练,并在基础上扩编为湘军。第二年正月,发布《讨粤匪檄》,率湘军剿杀太平军。同年四月在靖港战败,投水自杀,被救。十一月(西历1855),攻江西九江、湖口,不久,水师败绩,武汉为太平军克复,曾遂困守南昌。咸丰六年(1856)秋,太平天国发生内讧,曾国藩乘机攻陷武汉。咸丰八年(1858)四月,占领九江。咸丰十年(1860)六月,授两江总督,并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所有大江南北水陆各军皆归其节制。同治三年(1864)六月,督湘军攻破天京(今南京),太平天国失败。曾国藩旋加太子太保衔,封一等侯爵。次年五月,奉命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镇压捻军。同治五年(1866)十一月,回两江总督原任。次年授大学士。曾与李鸿章等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同治七年(1868),调任直隶总督。同治九年(1870),奉命办理天津教案,屈从法国侵略者,杀害无辜良民,受到社会舆论谴责。旋调任两江总督。死后,清廷追赠太傅、谥文正,著有《曾文正公全集》。
李鸿章:
李鸿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生于1823年,卒于1901年。道光进士。清末大臣,洋务派地方代表。1853年,在籍办团练,协助镇压太平军,投靠曾国藩当幕僚。1861年在安徽按湘军编制,组织淮军。1862年4月,淮军由安庆乘英国轮船到上海,与外国侵略者组织“常胜军”,守上海、陷苏州、常州,升任江苏巡抚。1865年署两江总督,镇压捻军。1870年由曾国藩举荐,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军政、外交大权。为了挽救清朝统治,以“自强”“求富”为名,创办军火工业和民用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上海轮船招商局等),创办北洋海军。曾参与反对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时与英国策划“东南互保”。订立《辛丑条约》后不久病死。他在洋务运动中贪污中饱,死时遗产竟达4000万两之多。
关于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的评价:
对于李鸿章的评价颇有争议。解放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评价很低,认为其一生就是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出卖民族利益的历史,是中国近百年来最为反动的人物之一。文革后,对李鸿章的评价趋于公正,认为李鸿章与当时的顽固派相比,是开明的进步的。对于中国军事现代化、中国民用工业的发展以及近代洋务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客观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防能力,起到了延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但也有人持不同观点,认为,李鸿章的镇压革命、实行妥协外交、举办洋务是为一整体,不可分割的,其核心在于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其举办的军事工业,虽然打着“御外侮”和“自强”的旗号,但是他所指挥的淮军,从未向侵略者发过一枪一弹,所屠杀的均是中国人民。其创办的民用工业,实行封建垄断政策,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李鸿章的“外须和戎”的外交政策,结果是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江南制造总局的设立:
今上海江南造船集团公司前身,是近代早期中国规模*的军工企业。1865年9月20日,两江总督曾国藩和江苏巡抚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这是清政府洋务派开设的规模*的近代军事企业。又称江南制造总局、江南制造局、上海机器局、上海制造局。1865年李鸿章以4万两银在虹口买下美商的旗记铁厂,并将苏州洋炮局的部分机器和曾国藩派容闳从美国买回的机器,加上海洋炮局并入铁厂,成立江南制造总局。造办经费54万余两,以后屡加扩充,由清政府指拨上海海关税收的二成作为常年经费。雇用工人2000多人。江南制造总局建立后,因虹口厂地房租价银过高,场地狭窄无法扩展,加上驻地洋人反对在该地区制造军火,所以1867年5月,从虹口移设城南高昌庙。江南制造总局移设高昌庙后,建设规模逐渐扩大。初购地70余亩,分建锅炉厂、机器厂、木工厂、洋枪楼(附设于机器厂内)、铸钢铁厂、轮船厂、熟铁厂,另在陈家巷建火箭分厂,以后不断购地建房,添置机器。至1894年,江南制造总局占地面积达1100余亩,员工约3000人,生产规模和员工人数,都居当时全国军工厂之首。该局以生产枪炮子弹为主,辅之以修造船舰,此外为培养技术力量和传播科技知识,江南制造总局附设有广方言馆、翻译馆、工艺学堂,培养技术人员,翻译与军事、工程有关的书籍,也有少量的史志和政法方面的书籍。
京师同文馆:
京师同文馆也称为“同文馆”,是清末最早设立的“洋务学堂”,是清政府了解西方世界的窗口。由于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和1860年签订的《北京条约》,都规定英、法致中国的外交文件概用本国(即英国和法国)文字书写,致使清政府急需培养熟悉英、法等外国文字和语言的人才。加上清政府认为“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情性……欲悉各国情形,必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于是,恭亲王奕等于1861年奏陈在北京设立同文馆。附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同文馆完全按正规学校来办,陆续开设英文馆、俄文馆、德文馆和东文(日文)馆。原只招收13、14岁以下八旗子弟,后又招收15—25岁的满汉学员,也招收不限年龄的满汉学员。学习期限初定3年,到1876年分为两种:一是由外文而及天文、化学、测地等科的学生,学制8年;一是年龄稍大、仅借中文译本学习天文、化学、测地等科的学生,学制5年。所设课程,1867年时增设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物理、外国史地等。学生最多时达120人。毕业生大多任清政府译员、外交官员和其他洋务机构官员。设有印刷所,曾译印《万国公法》及数理化和文史等方面书籍。1902年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原因:
a、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前提。
b、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c、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d、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办厂自
(2)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首先在东南沿海一带兴起。
(3)投资者:
官僚、地主、商人
(4)代表性企业:
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5)影响:
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发昌机器厂:
同治五年(1866年),上海发昌机器厂创建。它是中国最早的私营机器制造厂。初为锻铁作坊,后不断扩大规模,更新设备,至同治十二年已成为初具规模的近代工业企业,称“发昌号铜铁机器车房”。光绪二年(1876年)开始制造小火轮、车床等。八十年代称“发昌机器船厂”,俗称“发昌机器厂”,以制造小火轮为主,为当时上海民族资本机器工业中*的厂家。后因受外商排挤,日趋衰落,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英商耶松船厂吞并。
陈启沅与继昌隆缫丝厂:
陈启沅是近代中国早期*的华侨民族资本家。他大约生于1825年,死于1905年。早年,陈启沅在南洋经商,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872年,陈启沅从安南(今越南)回到广东,他的家乡盛产原料茧,当地农民有缫丝传统,因而人员可大量招募。于是,他仿效在安南的法国式缫丝机器,亲手设计绘制了两套机器图样。全部设备包括蒸汽锅炉、缫丝车和丝釜都由当地制造,其中丝车改为木制,丝釜改用陶制,仿制了“法国式(共拈式)”的缫丝机,于1874年在南海县西樵简村堡创办我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的蒸汽缫丝厂“继昌隆”。采用自己设计的机器缫丝,俗称“丝偈”,该厂雇佣工人六七百,出丝精美,行销欧美,获利甚厚。不久,因被视为异端,于1881年(光绪七年)被南海知县下令关闭。他将工厂迁至***,改称复和隆丝厂。三年后,得清政府许可。又迁回简村继续经营。
在加纳和几内亚独立的鼓舞下,撒哈拉以南非洲,特别是法属非洲的独立运动迅猛发展.1960 年有17 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而载入史册.
非洲独立运动的发展与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密切相关.1960 年12 月,在第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以压倒的多数票通过了43 个亚非国家提出的《关于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的宣言》,要求“迅速地无条件地结束一切形式的殖民地统治”.翌年举行的第十六届联大又决定建立殖民地特别委员会,并采取措施,支援殖民地人民的独立事业.这给予非洲独立运动以巨大的推动.
1961~1968 年,非洲又有15 个国家相继独立.这样,整个60 年代,非洲诞生了32 个新独立国家,其面积占非洲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人口占四分之三.非洲大陆的政治面貌发生巨变.战后非洲独立运动处于反帝反殖的民族革命阶段,其主要的斗争锋芒是指向帝国主义殖民势力,斗争目标是实现民族独立,建立主权国家.由于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民族独立运动的群众基础十分广泛,除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以外,一些国王、皇帝以及部落酋长和头人也加入了斗争的行列.在反帝的民族主义旗帜下,战后非洲各种政治组织和政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45 年到50 年代,
非洲建立的民族主义政党和政治组织约有40 个左右,到1961 年增加到147 个.这些政党和组织的建立,加强了非洲独立运动的组织性和自觉性,推动了各国的独立斗争.战后非洲独立运动的领导权基本上掌握在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手里.非洲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新兴的阶级,虽然它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也存在着深刻的民族矛盾,因此具有强烈的争取独立的要求.非洲的知识分子的大多数属于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阶级范畴,他们不仅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接受了外来先进思潮的影响.正是他们的一些代表人物成为非洲民族主义政党和政治组织的领导人,在独立运动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非洲国家独立斗争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大多数国家是通过群众性的政治运动,迫使殖民主义者退却,经过谈判获得独立的,上述加纳和几内亚就是这样独立的.还有一些是经过长期武装斗争才赢得独立的,阿尔及利亚是以这种斗争方式获得独立的典型.从1954年11月起,在民族解放阵线的领导下,阿尔及利亚人民抗击着数十万法国殖民军的“围剿”、“扫荡”.到1957年底,民族解放战争的烈火燃遍了全国.翌年9月,建立了以费尔哈特·阿巴斯为首的阿尔及利亚共和国临时政府.法国无法阻遏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的发展.戴高乐上台后,为摆脱困境,改变策略,主张和平解决阿尔及利亚问题.从1960年6月开始,阿法之间经过长达两年的反复谈判,终于在1962年3月签订了《埃维昂协议》,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人民行使自决权,承认阿尔及利亚国家在对内对外政策方面拥有完全、充分的主权.同年7月1日,阿尔及利亚举行全国公民自决投票,99.33%的人投票赞成独立.7月3日,阿尔及利亚正式宣告独立.9月25日,阿尔及利亚民主人民共和国成立.经过将近八年的武装斗争,阿尔及利亚终于结束了法国长达132年之久的殖民统治.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对非洲国家争取独立的斗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0年代,安哥拉、莫桑比克、几内亚比绍等国都爆发武装斗争,并经过长期的全国性的民族解放战争获得了独立.
非洲独立运动的蓬勃发展和一系列非洲独立国家的诞生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新兴的非洲独立国家在联合国中拥有占总数三分之一的席位,在不结盟运动成员国中约占一半.它们在第三世界反帝反殖斗争中是一支重要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泛非运动的新发展和非洲社会主义浪潮
以实现非洲大陆独立和统一为宗旨的泛非运动的发展,促进了非洲各国人民之间的斗争联系和相互支持的加强,并使战后非洲独立运动具有全洲性的规模.由于反对外来殖民统治的共同使命和共同要求,以及历史上非洲各国在文化上和*上的密切联系,使非洲人民在反帝反殖斗争中有着团结起来实现全非独立和统一的强烈愿望.早在19世纪后期,反映这种思想要求的泛非主义开始萌生.20世纪初,泛非主义理论逐渐与散居美洲的黑人和非洲人民的斗争实践相结合,并形成一种有组织的政治运动,即泛非主义运动(简称泛非运动).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正在直播中国男篮视频,以及11年亚洲男篮锦标赛半决...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国男篮比赛,以及谁知道中国男篮几场比赛的时间的知...
赵汝亮输郑宇伯45万什么时候输的1、是真的。届世锦赛*...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巴萨解释不续约梅西,以及梅西比利亚伊涅斯塔他们都在...
2024欧洲杯赛程时间表1、2024年欧洲杯正赛将在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