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批的奏折(朱元璋是农民出生,没多少文化,那他怎么批阅奏折)

2022-09-12 3:51:54 *体育 zudcetg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朱元璋批的奏折,以及朱元璋是农民出生,没多少文化,那他怎么批阅奏折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朱元璋批的奏折





或许命中注定朱元璋要夺得天下,因为他是个天才,而他的才能不仅仅是在军政方面,也包括文学方面。

我们很多人在看到他小时候的经历后总觉得他的文化水面不高,但这偏偏是对他*的误解,其实在文化方面朱元璋并不比平常的士子差。一个注定要成为伟人的人,在他的成长经历中一定是争分夺秒的学习,拼命的进步。

同样是在血与火中拼杀中的男人,朱棣的文化素养可以说比朱元璋差了不是一丁半点。因此,朱元璋并非大家认为的文化水平不高,无法批阅奏折。

在朱元璋文化方面,我们可以从历史资料中查询到他所写的诗,而其中一两首还是非常的霸气,并且也只有朱元璋才能写得出这样的诗:杀尽江南百万兵,腰前宝剑血犹腥。山僧不识英雄汉,只顾晓晓问姓名。

这首诗是朱元璋在以少胜多打败陈友谅后,借宿紫金山上一座禅寺,寺院住持以为朱元璋夜间访寺要图为不轨,便跟朱元璋讲经论道。

第二天住持回想后觉得此人器宇不凡,便问起姓名,谁想朱元璋早已离开,并在墙上留下一首诗《愤题和尚诘问》。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横扫天下的王霸之气,而如果他没有文化的话是不可能写出这么霸气的诗的。

诗是古人学识浓缩后的文化才能,能够做出一首好诗,便可以知晓此人的文学素养。如果朱元璋文化水平不高,便不可能做出第二首大度非凡的诗:

采石矶兮一秤砣,长虹作杆又如何 天边弯月是秤钩,称我山河有几多

这首诗是朱元璋路过长江时,听到一举子在吟诗:“采石矶兮一秤砣”,此举子把采石矶比喻成秤砣,虽然看似大气磅礴,可后继无力。采石矶是秤砣,那么秤杆和秤钩又是什么呢

正当举子苦恼之时,朱元璋把后面的诗句已经想好了,于是便有了长虹作杆,弯月为钩称江山的豪迈之语。

当朱元璋当皇帝之后,公务就变得更为繁忙,如果他不懂的批阅奏折,便不会发牢骚写下:

诸臣未起朕先起,诸臣已睡朕未睡。何以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披被。

这首诗就足以证明朱元璋长期批改奏折后产生的埋怨,也可以证明朱元璋的文化水平并不低。

以上的三个小故事可以说明老朱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清代的赵翼饱当时概括了朱元璋一生的文化境界说到:“明祖以游丐起事,目不知书,然其后文学明达,博通古今,此固其聪明天亶,然亦勤于学问所致。”

这句话意思是说,朱元璋虽然早年落魄,但在慢慢成长中勤奋读书,才能达到文学明达,拨通估计,而这是朱元璋的天资聪慧,也是他勤奋好学所致。

朱元璋自己也曾说过:“朕统御以来,随所善而应是职,使有知而不妄,其前代必欲以无知而役有知,朕不知为何。”

综上所述,朱元璋的文化水平虽然没有当时朝中大臣那么高,但也并非世人想象的那么差,不然他不可能能看懂奏折上的文章,并且朱元璋走的古诗在诗文网里可查的就有147篇。

(朱元璋真迹)

再更为直观的说一句,如果朱元璋的文化水平不高,那么他也无法为后代定下那些化学元素的取名规定了。

一个人成功,需要不断的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充实自己,才能取得成功,学历反而不是太重要,尤其是在古代。

朱元璋出身寒微,没有机会读书写字,在戎马生涯的过程中,自己不断的学习文化。作为一个从普通士兵做到起义军*,再到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应该早就自学成才了。行军打仗,军事命令下达,互通信息都是要书写文字的,不学会这些本事朱元璋也成不了明朝的开国皇帝,更谈不上批阅奏章了。

我们看一看朱元璋存世的不多的书法就一清二楚了。

一、《总兵帖》。

1364-1368年间,朱元璋称吴王,1368年建立明朝。这幅《总兵帖》写于1366年2月18日-19日之间,现在存放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幅书法的内容是:

“教总兵官将各营内新旧见在马匹数目报来,毋得隐瞒,就教小先锋将手抹来回话。”

最后一个是“朱”字的画押,朱元璋也是别出心裁,怕别人模仿他的军令。完全是大白话,没什么文采,不过将事情说的非常清楚了。

二、《大军帖》。

《大军帖》写于1367年12月左右,此时朱元璋的军队已经统一南方,派遣徐达等将领北伐,这是朱元璋给徐达的手札,也就是行军文书了。因为开头是“大军”二字,故称“大军帖”。现在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书写的主要内容

大军自下山东,所过去处,得到迤北省院官员甚多。吾见二将军留此等于军中,甚是忧虑。恐大军下营及行兵,此等杂于军队中,忽白日遇敌不便,夜间遇偷寨者亦不便。况各各皆系省院大衙门,难以姑假补之。亲笔至日,但得有椎柄之官员,无分星夜发来布列于南方观玩城池,使伏其心,然后用之,决无患己。如济宁陈平章、卢平章等家小,东平马德家小,尽数发来。至京之后,安下稳当。却遣家人一名,前赴彼旧官去处言,信人心可动。朱。

这篇《大军帖》书写的主要内容是徐达等将领北伐过程中,有很多投降的人员,朱元璋让他们把投降的人送到南京。因为之前明军曾经碰到诈降又再反叛的事情,将他们送到南京,和原来地方上的势力就切断了联系。

三、《吴王手谕卷》之一。

1*年10月,朱元璋派遣徐达等将领消灭张士诚集团时,朱元璋曾经要求徐达将俘虏的张士诚集团首脑押解到南京,朱元璋自己处理。不过被俘虏的一部分首领逃跑了,因此朱元璋写下了此篇文书。

文书的详细内容是:

“吴王亲笔差人赍至军前,教左相国徐达知会:今后就阵获到寇军及首目人等,不须解来,就于军中典刑。近自十月二十五日二更二点,都督府断事牢内所禁张寇首目二十四名将牢子打死,逃出城外。至龙湾,二更时分将一只解军需的船拿去。随时狠捕,至龙湾发快船狠赶,必是可获。今后不必解来。”

朱元璋不让再押解来南京,直接就地正法。

朱元璋在没有称帝之前,通过自己的学习,书法已经写得不错了,能够明确表达自己军令。虽然没有多少文采,但是解决实际问题那是杠杠的,批阅奏章那就更没有问题了。

如果认为朱元璋没文化,那可就大错特错了。我以前也这样认为,后来发现不是人家老朱没文化,而是咱自己没见识!

朱元璋出身贫寒,没有学历是事实。

这一点地球人都知道,不再啰嗦。但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布衣天子,他的人生是开挂的,他的努力也注定和一般人不同。

不同之处就在于他特别爱学习。他的学习生涯分几个阶段:

一是给地主家放牛之前,他是上过几个月的私塾的,认识了一些字,史书说他“既就学,聪明过人”。后来终因没钱继续上学,只得给地主家放牛谋生。唉,要是生长在新中国多好,义务教育、*扶贫,全给解决问题了!后来他父母双亡后,只能到处流浪,流浪过程中他也虚心学习,积累了一些社会经验。

二是在寺庙当和尚的时候,他跟几个老和尚刻苦学习佛经和其他文化知识,掌握了很多知识。据说其中一个叫佛性的老和尚很有才学,还曾经当过刘伯温的老师!朱元璋跟着他读了好多书,其中就包括《资治通鉴》和《孙子兵法》,几年的学习让朱元璋有了很深的文化积淀,也为他后来投军迅速出人头地、成为统帅千军万马的农民军*奠定了基础。

他的第一个伯乐——郭子兴,就是因为朱元璋比其他新兵有文化而对他另眼相看,把朱元璋调到帅府当差,最后还把养女马大脚嫁给他,成就了一段历史佳话。

三是在南征北战过程中,他爱好儒学,求贤若渴,每到一处,就设法招揽儒士,迅速吸引了李善长、冯国用、陶安、夏煜、朱升、朱潇、刘基等一批儒士前来投奔。朱元璋与他们朝夕相处,讲经论史。面对这些大儒,他更加领悟到了学习的重要性,更加发奋学习,每天早起晚睡,挤时间阅读。明人黄瑜就曾说过:

“太祖于军中喜阅经史,操笔成文,雄浑如元化自然。”

四是在建立明朝之后,他也没有放下自己的学习,特地在奉天门东边设文渊阁,“尽贮古今载籍,置大学士员”。每天处理完公务,常抽空去那里,“命鸿儒进经史,自批阅,终日忘倦”。看,多好学的一个老头!

综上所述,学习一直贯穿着朱元璋奋斗的全过程。话说他若不爱学习、没有文化,怎么在成千上万的农民起义军中脱颖而出,开天辟地取得天下,又怎么让天下饱学之士口服心服

据说,朱元璋登基后,曾得意地对侍臣说:“朕本田家子,未尝从师指授,然读出成文,释然开悟,岂非天生圣天子耶 ”话虽如此,平时的学习积累也是最根本的,否则哪里开悟

朱元璋的文化水平高不高

其实,朱元璋不但能写文章,而且还能写诗对对子。据史料记载,朱元璋一生写下大量著述,除7卷、20卷、30卷、55卷等几种版本的《御制文集》外,他还亲笔撰写了《资世通训》《祖训录》《皇明祖训》《御制大诰》(初、续、三编)《大诰武臣》《御法洪范》《御法道德经》《集注金刚经》《周颠仙人传》等著述,文人立德立功立言他全有了。

来来来,欣赏几首朱先生的大作:

  《示僧》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咏燕子矶》

  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竿又如何。

  天边弯月是钓钩,称我江山有几多。

  《无题》

  天为帐幕地为毡,日月星晨伴我眠。

  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

   《庐山诗》

  手握乾坤杀伐权,威名远震楚江西。

  清风起处妖氛净,铁马鸣时夜月移。

  有志驱胡安乱世,无心参司学禅机。

   荫荫古木空留意,三笑长歌过虎溪。

   《沧浪翁泛海》

  海天漠漠际无穷,巨舰樯高挟两龙。

  帆饱已知风力劲,舵宽方觉水情雄。

  鳌鱼背上翻飞浪,蛟蜃鬐头触见虹。

  何日定将归泊处,也应系缆水晶宫。

怎么样 有气势、有文采、有水平吧!我觉得比某些职业文人强太多了!

不仅如此,他的书法也很不错,行笔自然流畅,仪态生动。陶宗仪在《书史会要》谓朱元璋书法“神明,天纵,默契书法”。康有为点评:“明太祖书雄强*”。

总兵帖

这样高的水平,批阅奏折那还不是小菜一碟

大军帖

那么,为什么有人质疑朱元璋的文化水平呢 主要还是流传下来的一些朱元璋的白话文圣旨闹的。

且看几道流传下来的圣旨:

一、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的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上用半印勘合,都取勘来了。我这大军如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县里下着绕地里去点户比勘合,比着的便是好百姓,比不着的便拿来做军。比到其间有官吏隐瞒了的,将那有司官吏处斩。百姓每自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过,拿来做军。钦此。

户部洪武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钦奉

二:训太学生敕谕

恁学生每听着:先前那宗讷做祭酒呵,学规好生严肃,秀才每循规蹈矩,都肯向学,所以教出来的个个中用,朝廷好生得人。后来他善终了,以礼送他回乡安葬,沿路上著有司官祭他。近年著那老秀才每做祭酒呵,他每都怀着异心,不肯教诲,把宗讷的学规都改坏了,所以生徒全不务学,用著他呵,好生坏事。如今著那年纪小的秀才官人每来署学事,他定的学规,恁每当依著行。敢有抗拒不服,撒泼皮,违犯学规的,若祭酒来奏著恁呵,都不饶!全家发向烟瘴地面去,或充军,或充吏,或做首领官。今后学规严紧,若有无籍之徒,敢有似前贴没头帖子,诽谤师长的,许诸人出首,或绑缚将来,赏大银两个。若先前贴了票子,有知道的,或出首,或绑缚将来呵,也一般赏他大银两个。将那犯人凌迟了,枭令在监前,全家抄没,人口发往烟瘴地面。 钦此!

三、某群岛有倭寇来犯,地方官吏问咋办,朱元璋一道圣旨说:

“奉天承运,皇帝昭曰,告诉百姓每(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这话太硬气,堪比“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四、“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只是户口不明白哩。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上用半印勘合,都取勘来了。我这大军如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县里下着,绕地里去点户比勘合,比着的便是好百姓,比不着的,便拿来作军。比到其间,有司官吏隐瞒了的,将那有司官吏处斩。百姓每(们)自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过,拿来作军。钦此”。

其实,这也不是朱元璋没文化,更不是他故意显示自己没文化,而是当时明朝刚刚开国,好些行文规格依然承继元朝的一些习惯。因为元朝皇帝是蒙古出身,普遍汉文化水平有限,通行的公文、发出来的圣旨都是这样的。再说,朱元璋手下那些将领可没有老朱这么好学,很多人依然是大老粗,发圣旨不得通俗些么!

我觉得这样的白话文挺好的,老百姓都能看得懂,多方便!你看后来流行于世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名著不都是白话文的么!

所以说,朱元璋文化水平那是杠杠的,而且是自学成才的高手!看来每一个成功的人,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成功,至少勤奋学习是基本功啊!

最后看朱元璋的履历,25岁参军,27岁成为统帅,28岁成为吴国公,36岁成为吴王,40岁建立了明朝。没有文化,怎么可能

朱元璋(1328年10月——1398年6月),安徽凤阳人,汉族,原名朱重八,跟随郭子兴造反以后改名为朱元璋。1368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以应天(南京)为都城,史称“明太祖”或者洪武皇帝。

尽管本人从不以貌取人,但看到朱元璋的真容时,还是不由自主的浮现出一句话——“长得好有创意啊”!满脸麻子,歪瓜裂枣,凶神恶煞,一点儿也没有帝王之气。

当然啦,虽然他长成这样,可你却不能把他画成这样,否则你*死路一条;可你要楞把他整成了“宋玉之容和潘安之貌”,那你肯定也活不成。所以,在这货当政掌权时期,画师是危险系数*的工种,没有之一。

纵观中国历史,你会发现,尽管老朱建立的明朝是汉人的最后一个王朝,但却是一个非常黑暗的王朝。同时,也是一个懒散的王朝,*不懒散的皇帝,就是头一个,朱元璋。

老朱董事长之前的文化程度不高,很多奏章读起来都费劲,那会儿又没有《新华字典》可以查阅。所以,每天累得跟狗似的,他曾经形象的描述自己的日常生活,“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太累了!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啊,我这小命也不能这么快就交代了啊。不行!还得找人来帮忙,如果当皇帝给活活累死了,还不得让后人笑掉大牙

赶紧设立内阁,由翰林学士入值内阁当差,帮助他看折子并提出处理建议。

朱元璋确实没有多少文化,但是他经历了三次学习的机会!

经过了16年的军政文书的历练!

在他40岁成为大明朝的开国皇帝的时候,他已经具备了批阅奏折的能力和经验。

他不仅仅是能够批阅奏折,而且对奏折和文人的写作格式都有自己的分享性发明,比如八股文就是朱元璋力挺的写作格式。

小朱元璋成为扫地僧,也是一个穷孩子非常好的学习机会

朱元璋少年时代,基本上就是在寺庙里当和尚,古代寺院的和尚往往是有文化的人,皇觉寺的住持就是有文化的人。

小和尚是要念经的,经书也是文字!起码“佛”、“菩萨”、“观音”、“释迦牟尼”,“僧人”这些文字,小和尚一定是要学会的。

再说了,如果不学会基本的经书,如何化缘,如何给施主做法事,总之朱元璋在寺庙就相当于进入了“扫盲培训班”了。

事实上,少年时代容易记住经文和学习一些基本的汉字!但是扫盲培训班仅仅是识字和常识教育,几个月就结束了,所以朱元璋确实没有什么文化!

有文化的人往往要读很多书,字也要漂亮!

估计少年朱元璋的字就跟鬼画符一样,一个难看了得!

成为郭子兴的义子,由于和马秀英在一起,估计马秀英是豪族子弟,有文化,朱元璋耳闻目睹也能够学点文化,对对联什么的估计也学会了

朱元璋后来的文化水平越来越高,是因为他遇见了马秀英!

这个马大姐,别看她一双大脚丫子,以为是大字不识的乡巴佬,其实人家是大小姐出身!

马大脚之所以是大脚女人,不是因为很穷,而是因为马大脚可能是回族人,回族女子不缠足,事实上是一双天足,相对小脚女人来说是大脚而已!

据说这个大脚女人!还是豪门大户出身。

她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读书明理,而且喜欢写书,喜欢当编辑,她要是搁在现在那也是一个大才女!

朱元璋跟一个才女生活,耳闻目染,自然也学会了一些成语典故,民间对联什么的,什么“地对天”,“大雁对长空”这些个对联,人家可是高手级别的。

朱元璋要成为统帅,就必须精通军事文书,各种命令的下达,都需要文化,做到吴王这位置,没有一点文化是不可能的

后来的有关朱元璋的电视剧,为了体现朱元璋是泥腿子出身,大字不识几个,往往用夸张的戏剧化表演,来演义朱元璋的文化水平!

举一个例子,其中有一个刘伯温出山的故事!

刘伯温给朱元璋一张白纸,意思是让朱元璋自己写信,电视剧《朱元璋》里的朱元璋居然写了很多错别字!

站在一起的李善长,有些尴尬了,平时都是李善长帮朱元璋舞文弄墨,发布文稿,发布信函,朱元璋动动嘴皮子就行了!

刘伯温暗示朱元璋,他要朱元璋的亲笔信,成为吴王的朱元璋,这个电视剧把他演义成为“鬼画符”的错别字先生。

这个其实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经过寺院的扫盲培训班,又经过马秀英对他的耳闻目染,朱元璋成为吴王的时候已经30多岁了!

这个时候的朱元璋,他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显然电视剧误导了很多“吃瓜群众”!

历史上的朱元璋,在成为大帅后,已经有相当的文化水平。

当皇帝后!

朱元璋的文化水平可以说非常高了,他已经开始改变官场的文风,那些个“又长又臭”的文章,朱元璋不爱看!

短小精悍的文章才是朱元璋的*,事实上短小精悍的文章类似命令文书,一张纸解决问题!

所以朱元璋要发明创造新的文体,来满足自己的大批量阅读奏折!

八股文就应运而生了。

这种文体就是八段,最多八段就要写完自己的文章,超过八个部分,就是不合规矩了!

这样也可以避免文官们卖弄风骚,不说实话,喜欢假大空的文章,这个公文改革创新,为朱元璋快速批阅奏折提供了方便。

当然了,这个“八股文”后来僵化了,事实上,八股文在朱元璋时代是非常厉害的文章,短小精悍,一语中的!

但是,到了明朝后期,八股文就越来越形式化,没有了最初的力量,就像清王朝八旗子弟一样,开始八旗子弟很厉害,很有用,但是后来都不管用了!

八股文也是一样的道理,刚刚被朱元璋发明出来的时候,这个文体作用非常大,为朱元璋批阅海量的奏折和文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热心评论和关注!@龚柳辉


今天关于《朱元璋是农民出生,没多少文化,那他怎么批阅奏折》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查看更多关于朱元璋批的奏折的详细内容...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